摘要:据说那时候,富贵人家带着厨师春游的也大有人在,因为古代不像现在,无论任何村庄小镇都有饭馆、农家乐,所以古人郊游踏青赏花时,吃喝常常成为一难。明代 仇英 汉宫春晓图 局部。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是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踏青,也谓之春游。现在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正是一派好春景,想必早已打动无数悸动的心,呼朋唤友,三五成群,或一家数口,来到郊外原野间踏青赏花,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春时。连古人都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春天一定要出来玩耍呀!

杭州太子湾公园的春色。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日游玩踏青,自古就很流行,早在先秦时已蔚然成风。此时的春游充满着浪漫的主旋律,从《诗经》中的爱情故事便可窥见一二。《国风·郑风》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说的就是郑国人喜欢春游,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女子们。于是每年春天的游玩,都会促成很多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

到了魏晋,农历三月三被定为“上巳节”,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晋书》中记载,每到春天,人们都要结伴春游。当时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思想又受玄学影响,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风流名士们争相去往郊外,观风赏月,在自然中喝茶、品酒、抚琴、作诗...春游的形式开始多样化。

明代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永和九年的春天,王羲之、谢安等人在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溪上,作曲水流觞之会,便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隋唐时,踏青叫做游春。幸存于世的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便展现了这样的美景与游人。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每当春意萌发,春光四溢之际,唐都长安重要的郊游之地,便是“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被春风撩动的男女老少们,纷纭而出,“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春游之盛,倾动京城。

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道出了京城贵妇们出游的热闹豪华的场景。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

画中的一群唐代贵族女子骑着配有华丽鞍障的三花马从容前行,据说是表现了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率家人、婢侍骑马出游的情景。她们个个脸庞丰润,雍容华贵,神情悠闲自若,马儿们肥硕健壮,步伐轻盈。

唐代 佚名 游骑图 局部

各色游人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意气满满、倜傥风流的贵家公子哥们。“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他们跨着名贵的矮马,鞍鞯华丽,结伴而出,并携带佳酿酒器,遇有美景佳境,便驻足随兴流连,“驻马而饮”,十分潇洒。

五代 赵喦《八达游春图》局部

五代 赵喦《八达游春图》局部

此外,还流行在春天里野餐,《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谓:“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骑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唐代 壁画 野宴图

这本书还记载了一件赏花时的别样趣事。学士许慎选,每年春日,都要在花园里摆设露天宴席,邀请亲戚朋友赏花观景,但是却不设座具。有人不解问他,他笑说,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设座具。原来,他让仆人收集花园里掉落的花瓣,铺于地上,让客人坐于花瓣之上,很风雅也很别出心裁。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明代 仇英 贵妃晓妆图 局部

京城长安郊游踏青的女子,则是明丽春光中的靓丽色彩。遇上娇艳可人的花朵,便会在芳草地上铺上席草就地铺设酒肴,“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即解下腰间的彩裙,围挂在四周树间作为屏障,形成一方私密的小天地,娇声笑语,荡漾其间。

明代 仇英 汉宫春晓图 局部

唐代熊孺登《春郊醉中赠章八元》写道:“三月踏青能几日,百回添酒莫辞频。看君倒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人们神清气爽地来到郊外,在明媚的春日饮酒赏花,最后醉卧春光里,真是舒畅惬意啊。

百回添酒莫辞频(明代 万邦治 醉饮图 局部)

南宋时期的《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装浓饰,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东鼓,终日不绝。”

唐代壁画 宫女图

踏青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

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

(南宋 马远 山径春行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春游晚归图

清代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 局部

“南园春早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宋代欧阳修《阮郎归》)。春光明媚多么美好,马嘶声声去踏青。这时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蝴蝶在花中飞舞,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在蓬勃生长;春游过后,又荡秋千,荡着荡着便困意来袭,遂解罗衫小憩片刻,这时屋梁上的燕子也双双飞回来休息——真是羡慕古人生活的悠闲与舒适啊。

明代 仇英 四季仕女图 局部

“白白红红相间开,三三五五踏青来。戏随胡蝶不知远,惊见行人笑却回。”(宋代黄庭坚的《行迈杂篇六首》其二)。踏青的人成群结队,有一位姑娘在追赶蝴蝶,越追越远,因为前边有行人挡住了她的去路,姑娘只好腼腆地笑着转了回来。春风有情啊,好似春天里的一个特写镜头。

宋代 艳艳女史 草虫花蝶图卷 局部

据说那时候,富贵人家带着厨师春游的也大有人在,因为古代不像现在,无论任何村庄小镇都有饭馆、农家乐,所以古人郊游踏青赏花时,吃喝常常成为一难。而提着锅碗瓢盆去踏青赏花,对于文人雅士夫人小姐们来说,不仅麻烦还有失格调。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他和朋友们请了一个卖馄饨的跟随他们一同春游。挑担子卖的馄饨,一般都是用炊具现煮现卖的。这样带着酒菜、炊具去赏花,既解决了生活难题,又别有一番野炊之趣味,实在很像文青们想出的妙招。玩得酣畅淋漓,野餐也很开心。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明清时期,女子们则会在大好春光里荡秋千,当时的清明节还被称为秋千节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二月“杨柳荡千”

放风筝的流行也是由来已久。“早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的一首《村居》,道出了孩子们春天里的玩耍。人们还觉得放风筝能够消灾解难,赶走晦气,于是人们会将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在风筝升空时剪断线,希望以此带来好运。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清代 陈枚等《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近代 丰子恺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再读《兰亭序》,千百年过去,情感依然可以共通。正应了其中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人的活动溢满了人间生命的享乐和欢情,今天的我们沿袭着相同的时节,返归自然,走进乡野间踏青赏花,感受美妙春景,才算不负春光啊。

身被春光引,经时更不归。

《美成在久》3月新刊

现已发售,欢迎订阅~

听说:“美的人都在读美成在久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