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麼是太極拳所言之空。也可以說,內勁是太極拳修煉中“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的產物。

師雲:拳要空。

大凡太極拳修煉者都知道,盤拳走架要“手手不空”;而在與人交手時,老師會一再告誡要“四梢空接手”、要“妙手空空”。

某位大在明確提出,太極拳要“引進落空”。

如此看來,“空”在太極拳修煉中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什麼是太極拳所言之空?到底是空還是不空?這個問題就成了每位太極拳修煉者不容迴避且必須正確悟懂的關鍵所在。

何謂空?

師曰:虛者,空也。

由此可知,虛與空似乎是同體又同義的關聯詞。

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形容有人內心世界極爲空虛,這是批評此人生活無目標、無方向,終日無所事事、無所追求。

然而,太極拳修煉者卻恰恰在苦苦追尋着空虛。

正如太極拳某位前輩在論及拳之奧祕時所言:“心中要有空虛之象”。

誠然,此空虛非彼空虛。

有朋友問:修煉太極拳爲什麼要有空虛之象呢?

回答是:太極拳以分虛實爲第一義;所言之虛與實,即虛爲實之體,實爲虛之用,實爲虛的外在表現。

又因爲:虛者,空也。

猶如釋家所言:虛空爲道本。

所以太極拳修煉必定要虛而空之、空而虛之。

太極拳要以虛空爲本、以虛空爲主、以虛空爲體、以虛空爲重。

空即虛,虛即空。

能空虛則能由此虛空生出實有;這種在虛空中由神、意、氣之中和所生出的實在,可以理解爲太極拳所言之內勁。

也可以說,內勁是太極拳修煉中“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的產物。

因此可以斷言:若無虛空,必無內勁。

在此借用禪宗一句真言: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

此處得力、省力之力,即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之有形有象之本力;無限力即是由虛空所生之無形無象的有力之真實,即太極拳內勁。

求得虛而又虛、空而又空,空空蕩蕩,一片神行,省棄了本力而得到了無限力。這也正是太極拳修煉中追求虛無的真義所在。

太極拳道所言之空,和其他太極元素一樣是分陰陽、內外的。

我們把有形的人身各部分之空,稱之爲陽空;把看不見、摸不着,無形的那部分空,稱之爲陰空。

當然,人身有形而具體的陽空,也是太極拳修煉中的首要而必要的重要基礎內容。

比如,拳論要求修煉者“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

這就要修煉者全身各部位,尤其是頸、肩、肘、腕、脊、腰、胯、膝與踝九大關節,能做到節節松空、節節靈動;各個關節空隙處毫無僵滯;有如裝上軸承般轉動自如;全身之筋骨皮均有隙而分,伸縮隨意;人體之孔穴關竅,皆能空通無礙。

正如有人所言:“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

如是氣血流注,日日灌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內勁。”

此段論述,甚是經典,明確地告訴我們,修煉者人身之關開竅展、孔空穴通,處處虛空無礙,是內勁有得的重要條件。

當然,把有形有象之形體,虛空到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則是太極拳道修爲所追求的上乘境界。

能把有形之體虛空到若有若無、忽有忽無,則在與人交手時就能做到“四梢空接手”而“妙手空空”。

對方明明抓住了我的手,要能夠做到說沒有手馬上就沒了,讓對方抓住的是空手,而我卻能勁藏於內;隨機將對方的來力引落入自己的一片虛空之中;在這一虛一空之中,將內藏之勁頃刻爆發於敵。

太極拳修練中,有形之陽空固然重要,但太極拳之空,絕不僅體現在有形有象之實體上。

太極拳道更崇尚、追尋無形而抽象的陰空。

無形之陰空又分身內和身外兩種。

太極拳道所言身內之陰空,就是要從看不見、摸不着,但感覺得到的無形而抽象的神、意、氣上去尋、去悟、去求。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爲什麼要致虛且至極?

致虛就是給自己的內心騰出足夠的空間,去除心中存留的各種妄欲雜念,留出最大限度的空白。

人之初,性本空;然被世間五花八門的私慾所惑,使本來空靈虛明的內心,被妄欲所侵,被私念所佔,如同一隻本來潔淨明亮的空杯子,被污物填滿。因此,首先要把杯中的污物逐一清理,杯子纔有可能恢復原始的空明,這隻杯子纔可以放入有用之物。

所以,只有“致虛極,守靜篤”,才能由虛空而生出有力之真實。

比如,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是一個不容質疑的法則。

可是,很多練拳多年的人,在與人打手時,依然本能地以力手相接。可見,長期形成的用力習慣頑固地佔據了人的內心。

如何才能變用力爲用意呢?辦法只有一個:從自己內心入手,致虛守靜,讓自己內心空虛清淨下來;大膽而堅決地丟棄習慣用力的錯誤思維,騰出空間,則四梢空接手的正確思維才能在虛空的內心生根。

這種心之改變,定會引領自己在不斷地修煉中減掉用力的舊習慣,從而“以心行氣、務令沉着,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以此,用意而妙手空空之正確習慣,在自己內心的虛空中真實地生根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