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練太極拳的人來說,要放鬆已經是一個常識。可是真正能體會的人的有多少?特別是現在套路之風大行於世,一練就練一套拳,連最基本的肌肉記憶都形不成,談何功夫?現代體育都知道訓練時要專精,可是這些練所謂傳統武術的人都不明白這一點,是掛羊頭賣狗肉矣。

要想練出太極拳的松,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要有好的功法和精誠的努力。太極拳的松是體內的真氣流轉周身,滋潤骨骼,肌肉,神經,使自我的神思能貫注周身,如此纔是“真松”。

反覆習練一個式子,一個動作所形成的肌肉記憶,只是表象。如果動作姿勢不能“以人體氣脈循經爲準據,以接近符合陰陽氣脈循纏爲準度,使其能向內操練氣、循經合脈的方向上靠近”,那麼你怎麼練也做不到真松。因爲只有符合循經的動作,體內氣血的周流才能更好的有序流轉周身,才能氣推形動,以內力推動形體運轉形成真力。

在中國的傳統醫學裏,認爲氣爲神之母,氣足則神全,氣到的地方,神就到了。按現代醫學的解釋,心神要依靠神經系統才能感覺得到肢體。如果身體的某一個地方神經受損了,那麼在人體的感應裏,這個地方是不存在的。你連感知到這個地方都做不到,能有放鬆的感覺嗎?

正常來說,大部分人由於氣血不足,神經的感應靈敏度是不足的。比如兩個手指碰到一起,常人多隻有擠壓感和碰觸感,但是功夫練得好的,因爲氣血直達指端,長久滋潤肌肉神經,一碰到,就會產生電流相觸的感受。

太極拳的松,正是因爲氣血的充盈,使神經,肌肉,骨骼系統長久得到溫養,日漸壯大,成長。單以神經而論,神經元就會生長得更多,更緊密,這樣一來,他跟肌肉,韌帶,骨骼的聯繫就更加緊密。這時,不管是動還是靜,人的神思才能貫徹周身,一動起來自然周身協調一致,纔會有“一動無有不動”之感受。

這種松是因爲氣機能運化到身體的深處,比如經常行拳,氣機直達指端,腳趾,久而久之,不僅僅是肌肉的控制力加強,還浸潤到手指和腳趾的關節深處,這時一練拳,感覺骨節之中都是松的。你要是連氣都達不到手指、腳趾,就不可能能有這種感受?

而且太極拳的松並不是一味的放鬆,他實際上是一種緊彈有致的松。行拳的時候是要有一種挺拔之姿在裏面,如果是像睡覺時全身軟綿綿的一點力量都沒有,那不可能,你站都站不住。

太極拳真正的松是建立在內功的基礎上,當體內元氣達到一定基礎之後,氣推形動,整個人就處於有意無意之間,任憑體內的真氣推動形體運轉。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的肌肉和神經才能更好的聯繫在一起,而不是人爲的去幹擾。雙腿踏在地上,既有肌肉的力量,同時也有內力,這股內力是貫通周身的,這時感受到的周身是一體的。

現在很多練太極拳的人,拼命深蹲,雙腿肌肉用力,這樣一來能練出內功嗎?肯定不能,只是給外人看熱鬧的。你一刻意用力,就全是後天的僵力,死力了。練太極拳想練出功夫,就要練出周身通透,力貫周身,卻又好像身體似有似無的感覺。當然行功之中,不可以追求,要全以自然出之。比如有時練功,會覺得全身力大如牛;但是有時又覺得自己整個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一點意識,只知道自己在練拳,這種都是正常現象,都對,只要練就行了。

由此可見太極拳的松,是真氣運轉周身,氣到則神到,神思通達全身,與肌肉骨骼緊密聯結後的自然產物,並不是後天意念所想出來的假松。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