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还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和毛泽东。曾国藩也曾感慨:“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毋庸置疑,他就是千古第一“完人”——王阳明。
1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即使朋友间的互相帮衬时,帮衬的一方也要避免高高在上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去帮助朋友,才能让彼此心无隔阂。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应该的,濒临饿死的乞丐还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朋友间,纯洁的友情更是容不得那些高傲的态度去伤害的。
2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 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人但凡能够做到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阳明先生告诉弟子,人只要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圣人的学问,只是一个诚罢了。
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3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4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去私欲犹如除草,必须斩草除根。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许心中那份懈怠在。在这里放松,就会在他处放松,“千里之堤,溃于一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戒慎恐惧”说的都是提着的那颗心,不敢放逸的那颗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