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柳公權 蒙詔帖 紙本 行書 26.8x57.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柳公權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祕書省校書郎,併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鹹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追贈太子太師。

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吸取了顏真卿、歐陽詢之長,溶匯新意,自創獨樹一幟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傳世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祕塔碑》、《馮宿碑》等,行草書有《伏審》、《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柳公權亦工詩,《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外編》存詩一首。

《蒙詔帖》釋文:

公權蒙詔,出守翰林,職在閒冷,親情囑託,誰肯響應,深察感幸。公權呈。

鑑藏印有宋“紹興”、“瑞文圖書”、“賢志賞”,元“趙氏子昂”、“喬氏簣成”、“齊郡張紳士行”,明“馮氏鹿庵珍藏圖籍印”,清“安岐之印”、“王常宗”、“陳氏彥廉”、“韓世能印”、“韓逢禧印”等。

◆◆ ◆

高清賞析

此帖傳爲柳公權寫的一通信札,也稱《翰林帖》,大字行書,計7行,27字,書於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當時柳公權44歲,年富力強,正是他書法創作的顛峯期,所以字如驚鴻擊空,遊獨弋,用筆雄健,氣勢豪宕。第一行“公權蒙”三字聯綿出之,字碩大,筆力縱橫,如見柳公權血氣方剛,精魄四射。其後三行筆走龍蛇,曲折連環;行間大小錯落,鋒出則破空殺紙,遊絲則剛柔兼濟,氣勢一瀉無礙。後三行,雖字由大而趨小,隨手變格,轉換出瘦勁面目,然而氣脈貫通,豪氣流蕩至於終篇。

後人曾疑其僞,但明詹景鳳《玄覽編》說:“柳誠懸墨跡帖一卷是真。筆法勁爽而縱橫悉如意也,蓋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此帖曾經宋內府、明韓世能、清馮銓、安岐收藏,以後又入清內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明詹景鳳《東圖玄覽》、張醜《南陽書法表》、《真跡日錄》,清安岐《墨緣匯觀》著錄。

《蒙詔帖》的真僞爭論頗多,問題在於“出守翰林”,與“職在閒冷”這兩句。本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辭上不符合當時居官者職守的稱謂,因此可能是宋人據《紫絲靸帖》的大意寫出。書法的前四行與後三行用筆差異較大,有學者認爲後段結字鬆散,末行的“權”字筆畫不成結構,與柳氏遒媚勁健的書風懸殊較大,據此斷定,本帖非柳書,乃是宋人仿本。

啓功先生認爲是僞跡,“乃知今傳墨跡本是他人放筆臨寫者,且刪節文字,以致不辭。” 但是謝稚柳先生卻認爲是柳字傑構,真跡無疑。謝稚柳先生考證,翰林侍書學士“頗偕工祝”,公權引以爲恥,而有“職在閒冷”之說;“出守翰林”只是說自己出來擔任了翰林院的官職而已。曹寶麟先生也認爲當時官員蒞職中書省、翰林院,用“出守”的例子比比皆是,“出守”乃官場通稱,僞作之說難以成立。謝稚柳認爲此帖意態雄豪,氣勢遒邁,不僅爲柳書的結構,也爲唐代法書中的典範風格(《鑑餘雜稿》)。

在對古代名跡的認定上,啓、謝二先生意見往往相左,啓先生以文史資料甄別考據爲主,而謝先生卻以藝術感受爲據;啓先生言之成理,謝先生感覺非常敏銳;啓先生結論一出,有煞風景之嘆,而謝先生一言既出,卻有強詞奪理之嫌?誰是誰非?

恐難定論,唯能知道的是這是一幅氣勢磅礴、風神超凡的經典墨跡。

圖文編輯 潛齋遊藝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爲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