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

喜歡

我一下嘛!

編輯 | Bettina

圖片 | 網 絡

文字 | 維基百科

德國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仍使用原來流通的舊貨幣一帝國馬克、列登馬克和佔領馬克。由於境內通貨膨脹日趨嚴重,1948年6月19日,美、英、法三國軍事佔領當局宣佈,在其佔領區實行幣制改革,規定從6月20日起發行新貨幣"德意志馬克"。新馬克對美元匯率爲1美元等於3.333馬克。1馬克等於100芬尼(PFENNIG),目前,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50、100、200、500和1000馬克等面額,另有1、2、5馬克及1、2、5、10、50芬尼的鑄市。

1949年9月19日,馬克受英鎊貶值影響也貶值20.6%,匯率變成1美元等於4.20馬克。

1953年1月30日,聯邦德國中央銀行初次規定馬克含金量爲0.211588克,官方匯率爲1美元等於 4.20馬克。戰後,聯邦德國經濟增長很快,對外貿易迅速擴大,隨着貿易順差的增長,國際收支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也日益增加。

聯邦德國中央銀行

(Deutsche Bank)

總部:法蘭克福

1959年1月1日,德意志銀行決定馬克實行自由兌換

1961年3月4日馬克升值4.76%,含金量提高到 0.222168克,對美元官方匯率爲1美元等於4.00馬克。

1969年9月29日,德意志銀行不再幹預市場以維持4馬克兌換1美元的官方匯率,馬克匯率自由浮動;同年10月26日,馬克又升值9.3%,含金量也提高到0.242806克,官方匯率爲 1 美元等於3.66馬克。

1971年5月10日,馬克匯率再次自由浮動。同年12月20 日,馬克升值爲1美元等於3.2225馬克,德意志銀行不再公佈馬克含金量。

1972 年4月24日,聯邦德國宣佈執行歐洲共同體成員國貨幣匯率上下波動幅度不超過 2.25%的規定。

1973年2月14日,美元貶值後,馬克對美元中心匯率定爲1美元等於2.9003馬克。同年3月19日起,聯邦德國與其他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相互間貨幣匯率波動幅度訂爲2.25%,同時馬克升值3%。

< 聯合浮動是指參加聯合浮動的國家集團內部成員間的貨幣實行固定比價,並規定波動幅度,各有關成員有義務維持該比價,而對集團外部國家的貨幣則採取同升共降的浮動匯率。>

1979年3月13日,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聯邦德國爲成員國,馬克與其他成員國貨幣之間匯率波幅限制在上下2.25%,馬克成爲歐洲貨幣體系中的主要貨幣。

70年代以來,由於聯邦德國經濟增長較快,馬克的國際地位日益增強,成爲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也是特別提款權五種定值貨幣之一。

德國馬克

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爲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歐元

歐元(Euro)是歐盟中19個國家的貨幣。歐元的19會員國是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希臘、馬耳他、塞浦路斯

歐元符號

1999年1月1日在實行歐元的歐盟國家中實行統一貨幣政策(Single Monetary Act),2002年7月歐元成爲歐元區唯一合法貨幣。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和各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負責管理。總部坐落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有獨立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力,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參與歐元紙幣和歐元硬幣的印刷、鑄造與發行,並負責歐元區支付系統的運作。

另外歐元也是非歐盟中6個國家(地區)的貨幣,他們分別是:摩納哥、聖馬力諾、梵蒂岡、安道爾、黑山和科索沃地區。其中,前4個袖珍國根據與歐盟的協議使用歐元,而後兩個國家(地區)則是單方面使用歐元。

歐洲貨幣局發佈的歐元草樣有7張,面值分別爲5歐元(灰色)、10歐元(紅色)、20歐元(藍色)、50歐元(桔黃色)、100歐元(綠色)、200歐元(黃色)和500歐元(紫紅色)。票面由窗戶、大門和橋樑三個基本建築要素構成,分別代表歐盟之間的開放、合作與溝通精神。歐元紙幣的尺寸最小爲120mm x 62 mm,最大爲160mm x 82mm;不同的紙幣使用不同的主題色調以便區分。

第一套歐元紙幣於2002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1日期間發行,隨後在2013年5月2日起被第二套紙幣所取代。與硬幣不同的是,紙幣的設計在整個歐元區都是一樣的。爲了使紙幣更耐用,並使人們更容易得通過觸摸來識別,印製紙幣的紙張由純棉纖維製造。

歐洲央行2014年1月13日發佈了新版10歐元的紙幣樣本,新版10歐元於2014年9月23日上市流通。

新版10歐元上印有神話人物歐羅巴的肖像水印作爲安全標記。這個肖像取自意大利南部一個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董花瓶上的畫像。

所有的歐元紙幣都印有歐洲央行行長的簽名。因此,當新的一位歐洲央行行長上任後,歐元紙幣上的簽名也隨之改變。到目前爲止,歐元紙幣上印有三任不同行長的簽名。

(以下是第一序列歐元 2002年發行)

卡爾獎

每年春夏之交,位於德國西陲的亞琛城舉世矚目。因爲此時,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爲歐洲事業做出特殊貢獻的人頒發"卡爾獎"

該獎創立於1950年,是以曾在公元8到9世紀統一了從埃布羅河到易北河流域的卡爾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以專門獎勵爲歐洲統一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機構或事物。溫斯頓·丘吉爾、雅克·德洛斯、瓦茨拉夫·哈維爾,還有阿登納和前德國總理科爾---都曾榮獲過這一著名的歐洲大獎。

2002年"卡爾獎"第一次頒發給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就是歐元據"卡爾獎"董事會的介紹,2002年之所以把這一殊榮給了歐元,是因爲歐元代表了歐洲一體化的思維,加強了歐洲人的共同意識,在促進歐洲一體化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正如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德伊森貝赫所說,歐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它也將對保持歐洲的穩定、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歐元是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象徵,是歐洲穩定和統一的象徵。經歷了數個世紀戰爭創傷的歐洲國家誓言團結起來,捍衛自由、民主和人權。

歐元使歐盟獲得了走向更緊密聯合發展的基礎,歐元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貨幣單位,其重要性在於它淡化了歐洲地區的疆域和國別概念,是歐洲各國團結的標誌。

隨着500億枚歐元硬幣和150億張歐元紙幣進入流通領域,12個歐元國世代使用的本國貨幣將結束其歷史使命,這一偉大壯舉似乎正在昭示"歐羅巴合衆國"時代的到來。這是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的"統一歐洲"概念。如今,歐元的誕生就是最有力的證據,表明歐元區3億歐洲人朝這個"歐羅巴合衆國"邁進了一大步。

歐元之父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主席、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奠基人,被譽爲"歐元之父"

羅伯特·蒙代爾

蒙代爾發展了開放經濟中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即“穩定政策”)的分析。他在《固定和彈性匯率下的資本流動和穩定政策》中探討了開放經濟中貨幣與財政政策的短期效應,分析得很簡單,但結論卻很豐富、新穎、清楚。

在這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中,蒙代爾把對外貿易和資本流動引入了傳統的IS-LM模型(該模型由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希克斯發展,用於分析封閉經濟),闡明瞭穩定政策的效應將隨國際資本流動的程度而變化。他論證了匯率體制的重要意義:在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比財政政策更有威力,在固定匯率下則相反。

在蒙代爾之前,穩定政策不僅是靜態的,而且假定一個國家所有的經濟政策都被一隻單獨的手所調整和組合。作爲對照,蒙代爾用了一個簡單的動態模型,來考察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這兩種工具,它們各自怎樣走向自己的目標、外部和內部的均衡,以帶動經濟隨時間的推移而接近目標。這意味着兩個不同的權威 ——政府和央行——將爲穩定政策工具承擔各自的職責。

蒙代爾的結論直截了當:要防止經濟不穩定,政策與經濟生活的聯繫就應與兩種工具的功效一致。在他的模型中,貨幣政策與外部平衡聯繫,財政政策與內部平衡聯繫。蒙代爾最初關注的不是貨幣與財政政策分離本身,而是解釋分離的條件,他率先認爲,央行應該獨立地對價格穩定負責,這一思想在後來被人們普遍接受。

這位“歐元之父”與中國也頗有緣分,曾在金融危機下爲中國支招。他曾在2008年12月13日的河南鄭州出席中部企業領袖年會時與12月14日在南京舉行的“2008國際金融市場分析年會”上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爲中國提供了一個可以提高國際地位的機遇,中國應該和美國一起通過發放鉅額購物券刺激全球經濟計劃,引領世界走出正面臨的嚴重金融危機。

蒙代爾表示,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計劃,主要用於很多大型項目,但問題是這一計劃能在多大程度上、以什麼速度轉化爲工業產品的需求。中國很多工廠停工或產能不足,應該以發行購物券的方法來提高需求。

蒙代爾建議中國政府向全國老百姓發放規模爲10000億元人民幣的購物券。蒙代爾建議對中國的每一個公民發放100元人民幣購物券,在一定時間內消費的,而且可以抵稅,這對中國經濟刺激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如果購物券在三個月之內消費,可以拉動中國經濟差不多在1.33萬億。這相當於中國一個季度GDP的18%,拉動和刺激經濟的作用會非常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