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後就是東面的三晉尤其是天下霸主魏國,秦國唯一的威脅也是唯一的目標就是東面,所以秦孝公等人在變法期間就只需一意專心東向,經營好東面的國際環境就基本上確保秦國能有最安全的外部環境。而紛亂的國際局勢爲秦國創造了機會,秦孝公和商鞅等人憑藉良好的戰略位置,在紛亂的局勢中制定了正取而靈活的外交政策,從而使秦國變法的二十年時間裏,秦國獲得了較爲平和的外部環境。

秦孝公是商鞅變法時秦國的君主,也是商鞅變法的最大支持者。他在變法的二十年時間裏一直信任重用並支持商鞅,爲其創造出最好的變法環境,從而使的秦國的商鞅變法進行的最徹底。那麼在當時戰國七雄紛紛變法圖強,而且互相兼併攻伐不斷的時期,秦孝公是如何做到二十年變法不受干擾呢?
以君主的權威壓制內部反對勢力
戰國時期的變法,是對舊貴族勢力的巨大沖擊,所以反對變法的舊貴族往往無所不用其極的阻撓變法推行。此時能夠對商鞅這樣的變法派提供最大助力的無疑是君王的無上權威。
秦獻公的餘威:秦國的變法不是始於秦孝公和商鞅,其實孝公之父秦獻公就已經開始了變法的嘗試。在魏國變法,國力強盛,稱霸諸侯的影響下,尤其是魏文侯時期攻佔秦國河西之地的強烈刺激下。秦獻公就已在國內推行了諸如廢人殉、編戶籍和行縣制等封建化改革措施,甚至爲了更好地推行改革,秦獻公將國都從舊貴族勢力強大的雍城遷到櫟陽。秦獻公的這些變法措施雖然不是很徹底和全面,但是在革新觀念,加強國君權力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果,秦孝公和商鞅的變法也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礎。秦孝公的威望:雖然商鞅開始變法是在秦孝公繼位後不久,而且當時的孝公也才二十多歲。但是我們不能低估秦孝公在秦國國內的威望,一是因爲秦獻公推行郡縣制和遷都的做法,使得秦國國君的權力進一步集中和強化。二是秦孝公元年,秦孝公就進攻西戎,斬殺西戎獂王。隨後又大敗想乘秦孝公繼位不久,乘火打劫的趙、韓兩國聯軍。剛剛繼位的秦孝公憑藉這兩場戰爭的勝利,不僅得到了周天子派人送來的祭肉,而且還在秦國國內確立了自己君王的威望。正因如此,年輕的秦孝公在商鞅變法時能夠憑藉自己的權力和威望爲商鞅提供較爲穩定的內部環境。
良好的地緣環境和修生養息的國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除了穩定的內部環境,在當時戰國諸強紛紛變法,相互攻伐不斷的國際形勢下,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秦孝公和商鞅所處的時代,各國不僅都在變法而且實力相差不大,即使號稱最強的魏國也經常會被其他諸侯擊敗。而且當時戰國七雄中的君主大都不是昏聵之人,甚至有不少都是該國曆史上的最強君主或者是國勢最強盛時期。秦國的孝公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憑藉良好的戰略位置和正確的外交政策,苦心經營二十年,爲商鞅變法提供最平和的外部環境。
良好的地緣環境:秦國地處西陲,佔據關中平原,放眼四顧,只有東面有強敵接壤,在穩定內部的情況下,可以安心經營東面。不像當時的霸主魏國身處四戰之地,連年征戰,最終落得四面受敵,霸權旁落的境地。正因秦國佔據良好的戰略位置,秦孝公一上臺就攻伐西戎,解決後顧之憂,後來又降服義渠,確保了後方穩定。而東南面的楚國當時雖然也是極盛時期,但是卻無意西進,秦楚之間也極少交惡,保證了秦國的東南安全。西南的巴蜀之地,巴蜀兩國正打的不可開交,本就實力不濟的兩國也不會在西南一側給秦國製造麻煩。最後就是東面的三晉尤其是天下霸主魏國,秦國唯一的威脅也是唯一的目標就是東面,所以秦孝公等人在變法期間就只需一意專心東向,經營好東面的國際環境就基本上確保秦國能有最安全的外部環境。靈活的外交政策:從秦獻公開始,秦國的基本國策就是休養生息,通過變法圖強來富國強兵,最終實現收復河西之地,恢復秦穆公霸業的目標。這一目標也促使秦獻公和秦孝公父子都堅決貫徹休養生息,不介入中原爭霸的國策。在貫徹這一國策的同時,秦國也關心中原局勢,在時機合適的時候該出手時也會主動出手,但是打擊的目標也非常明確,秦國基本上只對三晉尤其是魏國用兵,絕不輕易招惹其他諸侯。在與魏國的關係處理上,秦國也非常靈活,該打的時候就積極主動的進攻,但是一旦涉及魏國根本或者魏國注意力轉向秦國的時候,秦國就主動放下身段,以低姿態迎合魏國,在魏國極盛的那幾年裏,魏國始終沒有把主要精力真正的放在秦國身上。不得不說秦國是秦孝公和商鞅的靈活外交政策立下大功。
紛亂的國際局勢使秦國漁翁得利
除了秦國從自身出發營造的良好內外部環境之外,秦國當時所處的國際局勢也是錯綜複雜。各大諸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有的時候剛剛兩國聯合打敗別人,轉眼就相互掐了起來。如果根據時間線去捋一捋這段歷史,你會發現亂的讓你一頭霧水。這樣紛亂的局勢也讓秦國有了漁翁得利的機會,接下來我們就從各大強國的情況來分析秦國的機會所在。
魏國:作爲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魏國無疑是當時國際局勢的焦點所在,它的一舉一動都牽動整個戰國的形勢變化。當時魏國的君主是魏惠王,他並非一些電視劇裏昏聵無能的君主,魏國在他手中達到最鼎盛的狀態,但是他的錯誤戰略決策也最終使魏國的霸業在他手中失去。他比秦孝公早將近十年繼位,繼位之後面臨的是諸侯各國都想挑戰魏國的霸主地位,尤其是東西兩面齊、楚兩國,在齊桓公(和春秋五霸的齊桓公不是一個人)、秦獻公的領導下,齊、楚兩國已經逐漸變強,也都想挑戰魏國的霸權。因此魏惠王就面臨如何抉擇的問題,是繼續以西面的秦國爲主要對手,還是轉而向東遏制齊國的發展呢?最終魏惠王決定向東,因爲在他看來秦國地處西陲身處蠻荒地帶,即使打下來也沒什麼用,而且當時秦國對魏國的威脅要小於齊國。因此他一方面在魏秦邊境修築長城,對秦國開始採取守勢,同時下令遷都大梁,將整個國家的重心向東遷移,也把主要的目標放在了齊國身上。這一抉擇也就讓秦國的壓力變小,因爲魏國的這一戰略調整正是商鞅變法的二十年間。也因爲這一調整,雖然秦、魏之間依然有戰爭,甚至秦國還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但是魏國仍始終把目標對準齊國,對秦國則主要採取緩和矛盾的政策。在商鞅變法期間,魏惠王和秦孝公有過兩次直接會面,而魏國與齊國之間卻根本沒有會盟的記載,直到商鞅死後,魏、齊兩國的“徐州相王”才讓魏國結束了對齊的戰略針對,轉而開始針對經過變法已經強盛起來的秦國。齊國:作爲當時的第二強國,齊國的崛起其實和秦國時間上差不多,但是因爲齊國的傳統大國地位,加上地處中原。魏國一開始認定的最大對手就是齊國,而齊國也把自己爭霸的目標放在魏國身上。於是在商鞅變法期間,真正影響天下局勢最大的就是魏、齊兩國之間的爭霸。而在此期間,戰國時期齊國最偉大的國君齊威王登上了歷史舞臺,他繼位之後,任用鄒忌、田忌、孫臏等人,齊國國力開始強盛。尤其是在與魏國之間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都擊敗了魏軍,從而徹底終結了戰國初期魏國的霸主地位。齊國在這一時期的作爲,正好吸引了魏國的注意,同時沉重打擊了魏國也爲秦國向東擴張,收復河西之地在客觀上創造了條件。楚國:作爲南方大國的楚國也是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這一時期楚國的君主是楚宣王和楚威王父子,他們也如秦國一樣採取休養生息爲主的國策,不輕易介入中原爭霸,只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出手。但是總體上來看,當時楚國的目標是以東面的越國爲主,同時時不時給處在東西夾擊中的魏國找點麻煩。所以商鞅變法的這一時期,雖然楚國的國力達到最強,但是始終與秦國保持較好的關係,雙方几乎沒有發生戰爭。韓國與趙國:作爲三晉諸侯中其他兩個,趙國在這一時間國力較弱,被魏國欺負的很慘,甚至國都邯鄲都被魏國人佔領了三年。而韓國雖然依靠申不害變法使國力達到最強盛時期,但是變法時間不長,而且處在秦國和魏國的夾擊之下,時不時被人敲打敲打。基本上這兩國都不能對秦國構成很大威脅。綜上,秦孝公在位時期,憑藉自己的君主權威,爲秦國變法創造了較爲穩定的內部環境。而紛亂的國際局勢爲秦國創造了機會,秦孝公和商鞅等人憑藉良好的戰略位置,在紛亂的局勢中制定了正取而靈活的外交政策,從而使秦國變法的二十年時間裏,秦國獲得了較爲平和的外部環境。秦國也可以安心地躲在關中積蓄實力,爲後來的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圍爐品茗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