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羚

  這幾天,評論君被一款名叫“猜畫小歌”的微信小遊戲吸引,朋友圈和微信羣也被“攻佔”。一時間,網友紛紛曬出成果,各種腦洞大開的簡筆畫接連不斷,一批抽象大師和靈魂畫手應運而生。評論君龜速通關全解鎖,不想遊戲攻略風馳電掣已出爐。有人說:朋友圈裏瀰漫着一股幼兒園美術班的氣息。

評論君,就是這樣的神筆馬良評論君,就是這樣的神筆馬良

  這款遊戲堪稱“人機互動版你畫我猜”。用戶只需根據程序給出的題目,在20秒內完成速寫,AI猜中則能進入下一關並累積連勝次數,猜錯則只能退出重來。相比前段時間走紅的跳一跳、彈一彈而言,看不到好友排行、羣排行的“猜畫小歌”,其競技性並不算強,全網總排名上那些單局連闖上百關的“神筆馬良”,對大多數玩家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可是,不利用人們的攀比心,爲何仍能讓不少玩家着迷呢?

  從爆款小遊戲的特點看,“螺螄殼裏做道場”是共通的成功祕訣。或者,用設計史上的著名原則叫:Less is more。一方面,用戶在碎片化時間裏,不可能備上手柄、插上X-box酣暢淋漓地玩一把,畫簡筆畫、打小怪獸等易上手的遊戲不失爲簡單高效的娛樂方式。與此同時,確定性過強、重複性較高難免讓人疲憊,增強互動性和未知性才能提高玩家的參與粘性。無論是遊戲過程中“我猜這是胡寫亂畫”“你畫的啥玩意?”等虛擬人聲,還是每次需要解鎖的新鮮詞彙、令人忍俊不禁的個性化答案,玩起“猜畫小歌”,不少人傻傻停不下來。

  有玩家表示:繪畫被讀懂的那一刻,竟有一絲心動。這或許是這款遊戲的過人之處。20秒內畫蒙娜麗莎,不需要表現神祕莫測的微笑、空氣透視的技法和近山遠黛的背景,一個畫框一個人形足以讓AI捕捉到你的心思。這讓不少專業人士無用武之地,卻也贏得了大批“小白”擁躉。心理學有一個“自我效能”理論,指成功經驗會增強人們的效果期待和自信心態。當幼稚的畫作被正確識別,當分享區裏充斥着同樣樸拙的筆觸,遊戲帶我們找回了幼時信手塗鴉的回憶,更給不善工筆的人找到了一種被認可的默契與喜悅。原來,這麼畫畫的,不止我一個。

  一次心有靈犀背後,有5000萬個手繪數據作支撐。爲何剛畫出雙輪,系統就知道是自行車?爲何畫樹葉,橢圓形、水滴形快速過關,而自鳴得意的五角楓、龜背狀反被認作是鬼畫符?事實上,這款由Google AI驅動的小遊戲,學習了全球千萬個參與者的繪畫素材。正如看多了綜藝會對各種套路熟稔於胸,聽多了相聲你會猜出下一個包袱的內容,“小歌”見慣了入門畫手的繪畫習慣,對起筆位置、走筆方向、收筆節點了如指掌,藉助神經網絡理解差異、快速比對就能得出答案。所以,與其說“抽象派”在遊戲裏覓得知音,不如說“大路貨”與AI更有共鳴。

  簡單描繪的反倒如魚得水,畫工老到的玩到“懷疑人生”,這似乎有點反智主義的意味。事實上,這場人腦與電腦的比試,不是爲了幫人提高繪畫水準,而旨在促使計算機學習繪畫、“理解”世界。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教會AI學習,仍是在拓展人類智慧的邊界。只不過,對當下的AI而言,理解輸入的信息仍然是在用已知的事物去解釋新鮮見聞,所以它對奇思妙想的畫法一無所知。

  但這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在數據分析領域,不同人羣對鞋的第一印象或是高跟鞋或是運動鞋,不同民族心目中抽象的狗的形狀也不相同,從海量圖集裏識別這些非理性的習慣及其文化根源也是一種智能。在圖像識別領域,小到畫圖輔助、文字釋讀,大到醫療影像、智能駕駛,多種應用場景爲人工智能提供了大展拳腳的空間。

  智能識別精度有待提升,只能說明數據樣本不足,但“猜畫小歌”作爲AI融入生活的牛刀小試,喻示着AI這個最用功的“學生”,將爲人類的未來迸發出更大的能量。

  這正是:你畫我猜玩不停,原是AI顯奇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