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指導孩子反思錯誤?

跟着新父母,學做好父母!早一天關注,早一天受益!全國最受歡迎的親子教育公衆號——新父母在線微信公衆號爲閱讀量4.2億+的搜狐***人、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者孤煙直創辦!新父母在線每天都會帶給你最實用用的親子教育乾貨!微信搜索公衆號——新父母在線即可關注免費收聽專家微課!

作者:王海玉

一直覺得有必要和家長們說說“錯誤”這一話題。

嘗試—錯誤說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桑代克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提出的關於人類學習的理論學說。

桑代克認爲,學習即試誤,是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所謂聯結就是某情境僅能喚起某些反應,而不能喚起其他反應的傾向。

學習的作用在於將與生俱來的原本聯結或永久保存、或消除、或改變。

專家的論述往往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咱們暫不予以分析解讀,只是圍繞教育中的錯誤這一話題,和家長們談三個觀點。

王海玉,湖北武漢人,武漢市49中語文教研組長,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 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課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武漢市中語學會理事,青山區作協理事,湖北省高考閱卷題組長,武漢市首批“優秀備課組”(組長)。熱愛格律詩詞創作,已發表作品近千首,受到長江日報、武漢晚報、武漢楚天都市報、武漢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關注。2015年榮登武漢市民大講堂。

1

讓孩子在生活中大膽嘗試錯誤。

動筆前,我一直在糾結,是確定“錯誤”爲話題,還是以“過錯”,爲話題,抑或是“罪過”。最後選擇了“錯誤”。

一則,許多年前,我在光谷書城買過一本書《錯誤論》,從中受到過啓發。

二則於學生而言,“錯誤”一詞比較中性一點,聽起來不算太刺耳,易於接受。

何爲錯誤?有三種解釋:

1,不正確,與客觀實際不相符;

2,不正確的認識、行爲、動作等;

3,錯過、耽誤。

我們不是專家,只是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所以不想在概念上繞太多彎子,費太多口舌。

還是從生活中的案例出發,說說爲什麼要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大膽嘗試錯誤。

凡爲人父爲人母者,都聽過一個育兒常識。孩子摔倒在地,東西方父母態度恰好相反:

中國父母深怕摔壞了孩子,急急忙忙攙扶起來,心肝兒寶貝兒心疼不已。

國外的父母很淡定,像什麼都沒發生,充其量告訴他:孩子,自己爬起來!

某次散步,馬路旁看到一位年輕母親帶着蹣跚學步的兒子走路,小孩走路像扭麻花似的,“步步驚心”。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因爲剛下過雨,地上很不乾淨,小孩成了半個泥人。

看着戲劇性的一幕,我想見義勇爲,又怕自討沒趣,最終只得作罷。

還有一個好友,不久前兒子媳婦怕他們孤獨,關心他們,把孫子託付給他們照看一段時間。“老兩口樂不可支”。

“孫子還小,要當心安全。譬如不要把打火機、開水瓶(熱水器)、水果刀等危險品放在小孩們夠得着的地方,避免受傷。”我善意地說。

“沒事,不就是受點小傷嗎?再說也未必是壞事,至少他知道了哪些危險,哪些事做不得”。他不以爲然,輕描淡寫地說。

他說的沒錯。錯誤的悖反也許就是經驗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我們灌輸的往往是千萬不能出現錯誤,正確、成功永遠是王道。

就此現象,我想對家長們說:

跌倒了,爬起來!

受傷了,記下來!

失敗了,重頭來!

人類是從動物世界中走出來的,在認識自然、瞭解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的每一次進化,都是錯誤的玉成。

遊戲是早期人類獲取知識技能的唯一方式,遊戲的過程也許就是不斷重複錯誤的過程。任何一次成功,都離不開錯誤的反覆重現。

正如那句名言 :失敗是成功之母!

有一部獲得世界大獎的勵志動畫片,形象地再現了海鷗如何教會孩子自我生存的全過程。

第一次從高高的巢穴裏跳下來,就要在媽媽的指導下反覆無數次,每一次都可能出現錯誤,並付出生命代價。

在漫長的尋覓食物的過程中又經過了陡峭的高不可攀的雪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都沒有阻擋它前進的腳步。最終它到達了海邊,成爲了一隻能自食其力的搏擊海浪的海鷗。

可是,我們的孩子沒有這麼幸運,他們都在父母的教誨、呵護,在教師的傳授、灌輸下,根本不需要和錯誤遭遇,一切都是老師、父母代勞、作主。

他們不知道稻穀是怎麼長大的;

他們不知道生活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他們不知道學習是痛苦的,且充滿挫折乃至失敗的;

他們不知道成長是漫長的曲折的要付出代價的。

但是,我們必須讓他們知道摔倒是一種怎樣的痛;

讓他們知道沒有錢是一種怎樣的無助;

讓他們知道沒有人做飯餓肚子的難受;

讓他們知道考試失利的羞愧;

讓他們自己起牀,自己疊被,自己買早點,自己上學,自己問老師,自己處理糾紛,自己解決難題,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掃房間……

2

在學習中認識錯誤。

孩子們本職工作就是學習,認知的過程就是不斷規避錯誤、辯識謬誤,趨近真理的過程。古今中外各行各業的成功者無一不是歷經無數次失敗才最終獲得成功的。

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婦孺皆知,不必贅敘。就說咱們的北斗衛星也是無數科學家反覆論證,反覆實踐,經過千百次與錯誤鬥爭,才得以翱翔太空,徹底打破美國在此方面的壟斷局面。

學生學習往往是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聽不懂、做錯題亦屬正常,無須大驚小怪。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

犯錯是一種常態

犯同樣的錯是一個傻子

別爲錯誤找藉口

明朝沈君烈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學”。

古語又云:“學書紙費,學醫人費”。

由此可見,犯錯是一種常態,甚至是必須。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爲,人們對自然、人類社會的認識都必須經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不斷反覆的過程,其中每次反覆都是對錯誤的認識與修正。

學生接受一門學科或者一個章節知識,大凡從零點起步,循序漸進,最終學有所獲。

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習效果既受知識本身難易程度的影響,又受學生自身知識結構、學習品質、學習力等制約。對於大多數同學而言,接受新知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然而,家長對於孩子學習中的錯誤往往覺得難以想象、接受:

老師上課不都講過了嗎?

這麼簡單還不會做呀?

爲什麼張某某就能滿分呢?

一定是上課又沒有認真聽講!

這就是站着說話不腰疼,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長期的責備,容易使孩子產生錯誤綜合徵,談錯誤而色變。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被錯誤擊垮,從而自卑,一蹶不振。

不經歷錯誤,不知道求學之艱難;

不經歷錯誤,就不能鍛造一顆堅強的內心;

不經歷錯誤,就不會珍惜成果;

不經歷錯誤,就不會長大。

雖說“錯誤總是難免的”,可是人不能經常犯錯誤,特別不允許犯同樣的錯誤。

錯誤儘管難免,但絕不提倡犯錯誤,尤其要明白:犯錯需要付出代價!

我現在所帶的班就有類似的學生。

有三五個同學再三再四批評他,就是不交作業;

有一個男孩,明知自己上課走心,但就是控制不住,屢教不改;

有少數人你讓他答題時分條作答,他就是籠而統之;

關於戶部不掌管工程建設,考了n次,但還是做錯題 ……

“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摔跟斗”,喫一塹,長一智,這纔是我們要提醒孩子們的。

別爲錯誤找藉口,多從自身找原因。期中考試剛結束,答題卡一發下來,有同學就大肆指責命題人員,這道題答案有問題,那道題出題不嚴密,就不從自身找原因。這樣的人隊伍還挺龐大。

還是以劉伯承元帥爲例。每一次戰役,無論成敗與否,都要求各級指戰員認真總結得失,尤其多找問題。

只有不斷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才能在戰場上牢牢把握主動權。常勝將軍不是上天眷顧,也不是香燒的好,而是自覺承認錯誤,不怕掉面子。

總是爲自己找藉口,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就可能重蹈覆轍,屢敗屢戰,以致敗得一敗塗地,一蹶不振。

許多家長也和孩子們一樣,每次大考以後,只關注分數、名次,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指看重結果,不關注過程;只看到優點,看不到缺點。

3

最後,談談在成長中如何反思錯誤。

古今中外有關錯誤反思的名言不少: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海涅

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徑。 ——瓦茨

儘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塵世上的一切都免不了錯誤的。錯誤猶如一種引力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着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愛默生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社會經歷,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即使不很成熟,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唯父母之命是聽,也不再輕易被他人影響、左右,自以爲是,自作主張。

衝動、偏執也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

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就無法輕易改變,哪怕九頭牛都拽不過來,所以作爲家長特別要有耐心,有方法,努力引導反思,使之不斷完善自己。

4

如何指導孩子反思錯誤呢?

第一,確立一套相對正確、健康的生活原則。

錯誤與正確是相對而言的。在當前的多元思想、觀念背景下,初高中生往往缺乏一定的生活準則,不明是非,不分善惡,混淆黑白,甚至以醜爲美。

正如一個滿臉污泥的人,倘若你不給他一面鏡子,他是看不見也不信自己臉上有問題的。

早戀已經見怪不怪,且在年齡上呈下降趨勢。就在今天,我就看見一對少男少女手牽手招搖過市,校服上赫然標註着所在學校名字。

這情景讓我想到了18屆,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在我上學的必經之路上,我每天都會看到一對熱戀中的學生從我身旁經過。我不知道雙方的父母是否察覺。

家長們最苦惱的是,在成人看來是錯誤至極的事,孩子們卻不以爲非。

戀愛本是很美好的東西,本無可厚非。只是初高中生還沒有到開花結果的最佳時期,身心俱不成熟,學業負擔也繁重,屬於不宜“戀愛羣”。

可是,沉溺其中的孩子們被熱戀衝昏了頭腦,認識不到早戀的危害性。待到釀成苦果,則悔之晚矣。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所以父母要給他們立一面鏡子,讓他們明辨是非,分清主次,用理性控制衝動,儘量避免或者少犯錯誤。

第二,樹立一個典範的成功範式。

前些天,我主持召開了語文組青年教師座談會,請了幾位特級教師、名師和大家交流成長經驗。

其中兩位特級都談到一個共同話題:榜樣引領。化學特級教師彭維清老師回顧自己年輕的時候,非常佩服當時的指導老師——教導主任、特級教師、化學名師,於是下決心成爲像他一樣的名優教師。

經過三十幾年奮鬥,現在基本夢想成真。

他告誡年輕人,要給自己樹立一個榜樣,努力學習,力爭超越。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所謂反思,就是對照榜樣找缺點,找問題。

我也不只一次地給孩子們講一個人的故事——楊震。

東漢時期,有個清官叫楊震。他在荊州做官的時候發現了才華橫溢的王密,就推舉他做了昌邑縣令,當揚震東萊出任太守途經昌邑時,王密爲答謝楊震以前對自己的舉薦之恩,趁夜深人靜懷揣10錠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

楊震對王密此舉很是生氣,毅然拒絕。王密四下瞅了瞅說:“夜黑人靜,是不會有人知道的。”

楊震義正辭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說沒有人知呢?”說完他生氣地將黃金擲於地上。

這樣清正廉潔的“道德模範”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只是我們熟視無睹罷了。對於高中生而言,良吏、廉吏並不陌生。從小勵志成才、苦學成才的大有人在。爲什麼?

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所選材料均來自二十四史,涉獵人物大都是清正廉潔的典範。

遺憾的是,他們眼裏只有題目、分數,沒有人物、道德,所以,雖然深處其中,但終不聞其香。

如果說孩子們生活中時常需要鏡子照一照,那麼,學習中還需要一把尺子量一量。不只是量身高,更要量道德、品格。

第三,建立一套科學的道德標準。

首先和大家分享美國當代作家羅伯特•富爾格姆的一則短文《信條》,下邊是我的信條: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爲人,我在幼兒園就學過。

智慧並不在高等學府的大山頂上,倒是出自主日學校裏孩子們玩的沙堆中。下邊就是我學到的東西。

有東西大家分享。

公平遊戲。

不打人。

交還你撿到的東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攤子。

不要拿不屬於你的東西。

惹了別人你就說聲對不起。

喫東西之前要洗手。

便後沖洗。

熱甜餅和冷牛奶對你有好處。

過一種平衡的生活—— 學一些東西,想一些東西,逗逗樂,畫畫畫兒,唱唱歌兒,跳跳舞,玩玩遊戲,外加每天干點活。

每天睡個午覺。

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來往車輛,手拉手,緊挨一起。

要承認奇蹟。

別忘了聚苯乙烯培養皿裏的那粒小不點的種子:它的根往下生,莖葉往上長,沒有人真正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或者爲什麼,而我們大家也都差不多是這麼回事。

在那杯皿裏的金魚、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種子,它們都會死去。我們也會。

再就是記住迪克們和瓊們的識字課本,以及你從那上面學到的頭一個字—— 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字——一個大大的“看”字 。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東西都在上邊那些條條裏。金規矩、愛和起碼的衛生。生態學、政治學、平等觀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狀態。

拿上邊的任何一條,推衍到老練、通達的成年期中,實踐於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區,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

它貼近真實,清晰明瞭並且堅實可靠。

想想這樣一個世界,它將許願給我們大家——整個的世界——每天下午三點鐘都有小甜餅和牛奶,然後蓋上我們的毯子睡一覺;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這麼個基本政策,交還它們撿到的東西和收拾好它們自己的一攤子。

這仍然是個忠告,不論你們年紀多大——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

實話實說,《信條》還算不上道德標準,充其量就是前面所說的生活原則。

《弟子規》算不算呢?也不算,最多也只是行爲準則。如果要說道德標準,那麼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不折不扣的人生道德準則。

頗令人深思的是,我們的孩子連起碼的生活原則、行爲準則都沒有,你讓他對照什麼反思?

我們有政治課,可是沒有倫理道德課。前者用來考試,後者用來修身。如果要形成課程,估計尚需時日。

可是我們的孩子等不起,民族等不起!

錯誤不可避免,但可以少犯錯誤,最好別犯同樣的低級的錯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