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丝缕玉衣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当年南越王玉衣殓葬的过程:南越王死后赤身入葬,在尸体的胸部背部都垫了大玉璧,再用玉衣把尸体包起来,在玉衣上下再压垫玉璧,这样就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贴玉裹玉。而出现在南越王赵眜墓发现的玉衣很不一样,既非金丝编缀,也非银、铜丝编缀,他所穿的玉衣是用非金属编缀的,材料是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玉衣界的另类了。

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今天继续广州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行程,昨天我们参观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厅的一件“价值连城”的展品:犀角形玉杯(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翻阅前面的文章《广州珍藏:“价值连城”的杯形玉器,为何庞贝“来通杯”极相似?》)。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馆内一件被视为“镇馆之宝”馆藏品:丝缕玉衣。

珊珊三丫头在参观了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的墓室原址后,就进入出土文物展厅参观。此时,展厅内只有珊珊三丫头一人在参观,十分安静,展厅内部灯光闪闪,周围的光线很暗,光源都集中投射在每一件展品上。我不禁放轻了脚步,生怕自己惊扰了什么,当走过文帝金印的展示单元,进入主室瑰宝单元,珊珊三丫头终于见到了一件另类的“玉衣”:丝缕玉衣。

只见展厅内摆放的这件丝缕玉衣,长173厘米、肩宽44厘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

这是方便穿着才分开各部制作。其中头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钻孔,以丝线连缀;其余玉片用麻布衬里,每块玉片表面用窄丝带作交叉粘贴,然后再用宽丝带沿玉片的边缘作纵横粘连。由于整件玉片皆以丝带缀连,故称之为“丝缕玉衣”。

我们再细心观察,头套、手套、鞋的制作比较精美,躯干部分的制作相对粗糙。于是,这让人们猜测,可能当年墓主人死时比较仓促,还没有制作出完整的玉衣,躯干部分是赶工的结果。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了汉代玉衣制度出现,玉器就被赋予了礼制方面的属性,人们用玉器祭祀天地、祖先、死者,玉器的文化发展到达高峰。玉衣实是死后使用的“尸饰”,当时认为玉有利于尸体防腐,盛行于东西两汉。因为包裹在尸身上,古人视之为“殓服”。

在西汉时期,对贵族死后穿什么样的玉衣,并没有明确规定,最初皇帝、诸侯等都可以穿金缕玉衣。但到了东汉,就开始讲究了,用金丝编缀的金缕玉衣档次最高,一般帝王死后才可以使用;然后按等级使用银丝编缀的“银缕玉衣”,用铜丝编缀的“铜缕玉衣”。而出现在南越王赵眜墓发现的玉衣很不一样,既非金丝编缀,也非银、铜丝编缀,他所穿的玉衣是用非金属编缀的,材料是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玉衣界的另类了。这件玉衣为什么会如此与众不同?它包括了怎样的历史内涵?

根据展厅内的资料介绍,这件丝缕玉衣是当年考古队员在清理主棺时发现的,因为经过了2000多年,丝线全部都朽烂了,墓主人也尸骨已不存,因此玉片都散落在了地上了,并且丝织物已腐烂。最后用了三年时间,丝缕玉衣的修复工作才最终完成,这才让我们今天在展厅内看到一件完整的“丝缕玉衣”。

丝缕玉衣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当年南越王玉衣殓葬的过程:南越王死后赤身入葬,在尸体的胸部背部都垫了大玉璧,再用玉衣把尸体包起来,在玉衣上下再压垫玉璧,这样就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贴玉裹玉。因为汉代,人们相信玉可以让人的身体在死后不腐烂,这反映了南越国统治者的崇玉观念。

丝褛玉衣出土在南越王墓,可以说明汉代时使用“玉衣”的殓葬礼制已经很普遍;南越王自己制作的丝缕玉衣,与中原的玉衣从材质上明显不同,在国内其他地方发现的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而用丝线编缀的玉衣,在国内尚属首次,所以说,南越王墓发现的这件丝缕玉衣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一件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为玉衣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其意义非凡。

珊珊三丫头的这次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之行收获不少,通过“玉“的展品,了解古代的玉文化。并通过“丝缕玉衣”,了解古人崇玉的观念,博物馆之行确实是一次增长见识的旅行。明天珊珊三丫头会继续介绍这次参观的收获,敬请关注。

那么,你有来过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吗?你在参观这个博物馆时有什么收获?你玉器有多少认识?你见镇馆之宝“丝褛玉衣”吗?对比金缕、银缕、铜缕玉,这件衣缕玉衣是否让你觉得“另类“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