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从前珠江的江面,要比今天浩渺多,古代时宽阔达到2000至3000米,即使到了宋代,广州还被称为“小海”。原来的珠江北岸不在今天广州沿江路,而是在中山路一带,只是随着江潮的退去,珠江北岸渐渐南移,才退到了今天的沿江路。而珠江南岸,千百年来大致没有改动。老广州喜欢以珠江为界,以南称为“河南”,以北称为“河北”。

在很长一段时间河南、河北仿佛是两个世界,河南是一片田园风光的农村,河北则是兴旺繁华的城市,加上当时没有桥梁连通,只能依靠船通往来,那时“河南”在老广州眼中并不是理想的居住地,还有““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无钱无权住河南”、“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是众人皆知的俗语,这时的广州,也有所谓的“南北问题”。这些话,一定程度表现那个年代广州城一东一西的两大居住地的风物民情,以致许多人都认为河北是富庶之地,而河南是乡下,只有田园风光。

广州的珠江自白鹅潭分为两支,一支经二沙头,琶洲到新洲;一支经南石头、洛溪大桥到官洲,在新洲与前航道汇合。而在这两条航道之间,就是“河南”岛。随着时间发展,一切都在发展中,河南在时间中经历了许多变化,早已不是俗语中的河南,而仍坚信这俗语的,实际上已成为一个顽固的偏见,是一种“误解”。下面,珊珊三丫头带到河南走一走,了解真正的广州河南。

第一阶段: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轨迹。要了解最早的“河南”世界,游客可以到越秀公园内的广州市博物馆看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石器时期的遗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新港西路中山大学校园内发掘出经过打磨的石斧,经考证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充分说明在距今4000-5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河南地区居住活动。

第二阶段:卢循城变“艺术”天堂。到了东晋元兴三年,因为不堪当时的统治者繁重徭役、税赋,浙江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率兵从海上来到广州,在今天昌岗东路广州美术学院一带,筑城据守长达七年的时间,历史上,史称“卢循城”。游客今天来这一带,虽已难觅“卢循城”的遗址,但却能感受浓浓的艺术氛围,这里有华南地区唯一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还有“岭南画派启蒙祖师”的居巢、居廉居住和作画授徒的地方“十香园”,在这个繁华的都市,有这样清静、清雅、与众不同的地方,非常值得游客来游玩。

第三阶段:河南是一个“移民岛”。河南是一个杂姓混居的地方,伴随着历朝历代大批北方移民南迁,很多外来者在河南落脚安家形成聚居点。在今天的同福中路的颍川巷,是当年河南颍川郡陈氏族人的聚居地;在宝岗路汾阳里,是当年山西汾阳郭氏的居住地;在陇西巷是当年甘肃陇西郡李氏族人的聚居地;在宝岗路嵋山巷,是四川眉山县人的聚居地。游客游走这些盘根错节的小街小巷,虽然不是网红的打卡点,但在这些充满历史感的地方行走,又能感受广州的另一番风情了。

第四阶段,明朝时期,开始成为富人聚集的区域。明以后,随着珠江河道的缩窄,船只来往方便了许多,河南逐渐成为广州城外富商聚居地,在《《南越游记》中有记载: 广州城南隔河有地名河南,富者多居之。人烟稠密,栉比相错。要感受这个阶段的河南,游客不妨到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的海幢寺。

明代,被当时一个叫郭龙岳的富商购得河南一地,东到福场路,西达溪峡,南与万松山相边,北抵珠江江岸,并建成了私家园林,取名福场园。这个私家园林在当时面积非常大,是现在海幢寺的好多倍。后来,来了两个僧人光牟、月池师徒向郭龙岳募得此地修建佛堂,并把这里命名为“海幢寺”。

第五阶段,清朝及民国时期,富人聚居地。这个时期的河南,至今仍存在许多遗迹,游客有兴趣绝对值得走走。在广州南华和宝岗大道的小街小巷游览,沿着那些古老的麻石路前行,目光所到之处,无一不是豪门大宅、花园别墅,这些仍保存着一座又一座古老又低调的“老豪宅”,这些“老豪宅”最初的主人并非小商小户,而有多个是世界级富豪,如十三行商之首潘振承、世界首富伍秉鉴、广州四大家之一的卢怀庆、广州十大富豪之一卫百揆、肥皂大王周在秀、民族英雄邓世昌……等等。它们是广州城市最早出现的一批豪宅大院,从了十三行领军人建起的潘氏家园,之后又有陈园、梅园、张园、叶氏近园、黎氏璞园、林氏景园、高氏东园、杨氏半园……等老豪宅。很显然,众多富商纷纷落户河南,对当地自然环境优美起到了很重要作用。

沿着时间轨迹游览一次广州“河南”,你是否发现了,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广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河南。

那么,你有来过广州旅行吗?你了解广州的河南吗?你认同““无钱无权住河南”的俗语吗?你认为这句俗语是真实还是误解?如果有机会,你是否会来广州“河南”看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