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完美主義的陷阱

你是個失敗者嗎?你是個自負之人嗎?我還想問你,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嗎?

相信前兩個問題我們往往會不假思索給出否定的答案,因爲承認失敗、承認自負似乎意味着可恥,而如果真的給自己貼上了“完美主義”的標籤,卻只會一笑而過,更有甚者會引以爲榮,比如很多求職者在面試中被面試官要求列舉自己的缺點時,如果回答“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太追求完美了,是個完美主義的人”常常有加分的功能.

在關係中,完美主義者總是傾向於把自己打扮得像光亮閃爍的鑽石一樣完美無瑕。

不可否認對完美的追求和豔羨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偉大力量,但是又有誰思考過“歌頌、崇尚完美的現象說明了什麼?”換個問法,爲什麼我們不遺餘力去追求完美?

我想,大概是是人們將完美主義與價值、成功等畫上了等號。

但是,事實往往會給大多數人潑冷水,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 沒有任何有效證據表明完美主義更容易成功,恰恰相反,真實的情況是完美主義者更容易感到失望和不滿,自己常常處於一種揮之不去的“不完美”體驗中。

在心理諮詢實踐中,完美主義會產生更多的弊病,它往往掩蓋了很多心理問題,比如抑鬱、焦慮、厭食症等,從而貽誤了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值得警惕的是,在過去的25年間,完美主義者出現的頻率和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同時青年人羣的心理健康狀況卻是在持續下降。

▲完美主義者總是傾向於把自己打扮得鑽石一樣完美無瑕。

完美主義現象的盛行反映了個體認同感的改變,與我們這個卓越的、以市場爲基礎的社會特徵脫離不了關係,也就是說今天的年輕人更專注於追求完美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完美的個人形象、地位和財富方面的影響力等等。

馬雲爸爸手裏的消費數據顯示:90年代以後出生的消費羣體比老一代人的借貸更多,他們會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花在形象商品和身份產品上,這些都生動地體現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中,尤其在視覺化的文化中,完美的外表比現實更重要。

社會價值的導向會將這些貌似完美的象徵與個人的奮鬥、機遇、堅持建立聯結,要求個體一次又一次取得卓越的成績,把事情做到極致。可悲的是,無論完美主義者取得了多大的成就,TA們通常總是把自己的成就視爲可悲的失敗,完美主義者從來不是爲了完善事物或者完成任務,更直白地說是這些都與追求卓越無關,TA們只是帶着惴惴不安的情緒在完善不完美的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的近三十年的調研數據顯示,由於完美主義導致的心理和精神障礙比例翻番,從1989年的9%增長到2018年的18%。他們會無休止地追求盡善盡美,不停地提高自己的標準,渴望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和喜愛,想要表現得更好。

面對一座巍峨的象徵成就的大山時,完美主義讓我們對自己說“一旦我抵達巔峯,那麼人們就會認爲我是成功的、有價值的、完美的。”可是完美主義並不會告訴我們:一旦抵達那個巔峯,我們會再次被召喚到不安全與恥辱的新低地,只得再次攀登那個高峯,這就是完美主義給我們帶來的自我挫敗的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