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明之所以執意向日本借兵,無非是認爲倭兵善戰,這在明朝歷史上是共識。然而,一腔熱血的朱舜水提出了希望日本借兵南明的想法。

作者:文定
進入16世紀,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世界逐漸成爲一體。東亞隨着明清鼎革,東亞的政治秩序也有了巨大變化。隨着南明的建立,國內藩王互相爭權,國力孱弱。面對北方強大的清朝,一個借兵計劃新鮮出爐。而對象正是一衣帶水的日本,那麼借兵日本到底是怎麼回事?日本爲什麼到最後也沒有同意借兵,這背後又體現了東亞秩序的什麼變化?
一 明末風雲,宗藩動搖
公元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崇禎帝煤山自盡,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隨後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建立清朝。定都北京。中國在古代東亞是宗主國,即所謂的"中華文化圈",我們所熟知的朝鮮、越南、日本都是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
其中日本和中國的淵源可上溯到曹魏時期,魏文帝曹丕曾經冊封日本卑彌呼爲日本王,卑彌呼也對魏國盡藩屬國的義務。隨着歷史的進程,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萬曆朝鮮戰爭的影響,中日兩國的關係跌到了低谷。以至於直到明亡,鄰居之間叫罵都是以"倭"來互相謾罵。至於宗藩關係,也已經名存實亡。德川家康在建立幕府後,下令閉關鎖國,不允許與外國進行交流。
二 南明建立,中日接觸
明朝在永樂帝北遷北京前,明王朝的統治中心在南京。所以當時的南京也叫南直隸,是第二個首都,其所擁有的領導班子與北京無異。面對滿清的入侵,明朝的後裔自然不會俯首稱臣。
很快,福王便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打算重整旗鼓,驅除韃虜,恢復明朝疆域的旗號。只可惜,福王昏庸無道,縱使有史可法這樣的不世出名將也帶不動腐朽的南明。終於在1645年,清軍破揚州,殺史可法,入南京,俘福王。福王政權就此曇花一現。
以後,唐王在福州監國,建立第二個南明政權。小編翻閱史料,分析當時的局面,南明只剩下江南半壁,且內部人心不齊。與唐王同時監國的還有杭州的桂王,可想而知,一國兩軍,政出多門,讓本就分崩離析的明朝更加衰弱。不過,一個海盜的出現,爲南明注射了一劑腎上腺素。
鄭芝龍,據史料記載,他早年是海盜,在中日之間進行貿易和劫掠。由於爲人十分圓滑精明,加上本身很有實力,他很快在日本有了名聲,並且在日本娶了平戶一個下級武士田川氏的女兒,生育了後來家喻戶曉的名將鄭成功。面對鄭芝龍的加入,唐王異常興奮,他本人是一個矢志不渝的勤勉君王,堪稱崇禎第二。唐王日日尋求恢復故土的方法。鄭芝龍在這個時候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借兵日本。
站在當時的明朝角度來看,借兵是憋屈的。因爲大明立國三百年,不和親,禦敵於國門之外。加之,在萬曆朝曾經和日本有過一場戰爭,日本難道不會耿耿於懷?可是當時候南明國力弱小,面對異軍突起的滿清,借兵一事也就不得已而爲之了。加上鄭芝龍和日本交好,據說還曾見過德川幕府的將軍德川家光。於是,鄭芝龍就派手下將領崔芝前往日本求援了。
此時的日本,鎖國的政策使得日本對外幾乎一無所知。當得知明朝滅亡的消息後,日本對此表示非常震驚。崔芝的到來,讓本來平靜的幕府一下炸開了鍋。
幕府分爲兩派,一派是出兵的支持者,以拒絕爲恥,紀州、尾州、水戶之藩更竟欲出任總大將。在這三藩的眼裏,明朝是中華文化圈的中心,與明朝關係密切的日本,不能在明朝危難之際束手旁觀。他們很願意出兵抗清,認爲這是恢復中國,同時使日本在道義上得到榮耀。另一派以御三家德川賴宣爲首,他認爲出兵中國,如果失敗了,將會與清朝結仇,這對日本是不利的。縱使成功,到時候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日本的經濟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民生凋敝。所以拒絕出兵。
幕府對此進行了很多天的討論,由於御三家在幕府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於是借兵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 北伐大計,再借援兵
在借兵未果的情況下,鄭芝龍,這個投機者便選擇了新主子滿清。面對父親的投降,鄭成功是憤怒的,宣佈與父親斷絕父子關係,表示堅決抗清。
鄭成功面對江河日下的南明,沒有氣餒。他重振信心,收斂殘部,分析局勢,認爲北伐大計需要兩個步驟。第一是內修軍備,第二是借援外國。於是,鄭成功在福建專心擴軍練兵,整修武器。準備北伐,恢復明朝。同時,1648年鄭成功向外國派出了使者,希望能夠諸國起兵幫助明朝。其中日本就是排名第一的求救國。可惜令人失望的是,這一次的請求,德川幕府只是討論,並無回覆。
鄭成功之後再次派使者前往日本,希望借兵,這次日本同樣是拒絕了,不過提供了火炮、倭刀、銅器。時間到了1658年,鄭成功認爲北伐時機已到。再次求援日本,並在對清檄文中稱已經獲得14國的幫助。這次日本依然是拒絕了,只是提供了武器的幫助。第二年,鄭成功北伐失敗。從此很難有大的作爲。
即便如此,鄭成功沒有放棄尋求日本幫助,在1660年,日本再次資助鄭成功火器,倭刀,火銃等軍事物資。 鄭成功前後四次與日本交涉,日本雖然沒有借兵,但是對物資進行了援助。翻看歷史,在鄭成功與清朝的戰鬥中,可多見倭刀,倭銃的字眼。說明日本還是念及中日宗藩情義的。
四 舜水東渡,魂歸扶桑
在鄭成功失敗後,永曆帝建立了朝廷,繼續與清朝進行戰鬥。明末著名思想家朱之瑜,也就是後來的朱舜水多次起兵反清,終因兵少將寡。數次失敗,朱舜水每次失敗都是前往日本避難。在中日兩國之間徘徊的朱舜水看到南明日益衰敗,眼看明朝恢復無望,被迫前往東瀛。
日本對於朱舜水,是非常尊敬的。幕府將軍親自接待朱舜水,希望朱舜水留在日本講學。然而,一腔熱血的朱舜水提出了希望日本借兵南明的想法。幕府將軍對此感到十分抱歉,說日本兵微國弱,倘若出兵,日本必將衰敗不已。
朱舜水聽後鬱郁而去。從此在日本講學,宣傳儒學。朱舜水在彌留之際曾說:"故明朱之瑜之墓"則幸甚。"日本爲此感動不已,隨在朱過世後,進行隆重的葬禮。在日本史上,朱舜水,是中日友好關係的重要人物。
五 屢次拒絕,幸災樂禍?
中日雙方在過去的歷史中,雖然有不快,但大多數時候都是友好的。可爲何日本多次拒絕援救南明呢?難道是日本記仇,看到明朝衰敗,幸災樂禍?
筆者以爲,日本恐怕確實是有心無力。
第一,明亡清興。宗藩制度受到動搖,日本對明朝能否反攻成功充滿疑慮。當時,日本從多方面打聽到中國的消息,知道滿清兵鋒甚銳。如果貿然出兵,結仇於清朝,對於日本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雖然日本也非常不待見清朝,因爲在他們眼中,滿清始終是蠻夷,明朝纔是正統。但是出於未來的考慮還是選擇明哲保身。
第二,南明執意多次求援日本,說明當時的明朝很希望把日本作爲一個反清基地。即使在大陸難以與清朝抗衡,日本也會成爲一個折衝之地,對於北伐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南明之所以執意向日本借兵,無非是認爲倭兵善戰,這在明朝歷史上是共識。可實際上呢,南明同時期的日本,並不是萬曆朝的日本了。
此時的日本在德川幕府的削弱藩鎮的政策下,戰鬥力日益下降。加之日本土地貧瘠狹小,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倘若真的出兵清朝,勝了則內部更加貧瘠,民不聊生,說不定會像鎌倉幕府一樣被滅亡。敗了則更不划算了,清朝作爲明朝的繼承者,東亞世界的中心,與清朝結仇,對日本更是沒有一絲絲好處。
出於以上種種考慮,日本對於南明的要求愛莫能助,但是還是儘量給予了武器上的裝備,聊勝於無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