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每年的5月20日這天,已經被大家默認爲一個“節日”。取自520的諧音“我愛你”,因此這天被大家視作充滿愛的一天,許多情侶都選擇在這天秀恩愛,甚至民政局大排長龍,新人只爲討個好彩頭。

大家追逐美好的幸福生活,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是在往前看的前提下。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歷史上的520,不僅沒人秀恩愛,反而這一天,成爲揚州人永遠的痛。

到底發生了什麼?

公元1645年,清軍在豫親王多鐸的帶領下,兵分兩路,直指揚州城而來。明朝將領史可法聞訊,急忙收兵退保揚州。然而很快,清軍就將揚州城包圍。

史可法向各鎮求援,可惜均沒有得到回應。不僅如此,許多明朝將領,卻在此時選擇降清,甚至將多鐸領到揚州城外。史可法孤立無援,只好帶領揚州民衆堅守孤城。

多鐸先派人勸降史可法,但史可法回應:“我爲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誘降無果,於是清軍決定攻城。當時清軍擁有十萬大軍,而揚州城內能戰的士兵僅有萬餘人,結果可想而知。

於是就在5月20日這天,清軍攻破揚州城,史可法英勇就義,終年45歲。之後,清軍開啓對揚州城的屠殺,由於屠殺持續了十天,光收殮的屍體就有80餘萬具,故稱“揚州十日”。

直接原因

清軍入關後,多爾袞頒佈了“剃髮易服令”,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但始終有很多人不肯執行。恰逢多鐸進攻揚州,揚州人在史可法的領導下,對清軍採取了頑強反抗,從而激怒了統帥多鐸。

其實在進攻揚州之前,多鐸就曾表示:“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爲俘。”可見他早已有了決定,要對揚州展開屠殺。只不過史可法等人的反抗,讓他徹底堅定了這一決定罷了。

“揚州十日”發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清軍想強行推行“剃髮易服令”,以及樹立淫威;二是出於對漢人的報復。

事件過程

當揚州城破以後,城內居民已無力反抗,只能在家上香祈禱。這時清軍發出告示,說主動出來投降的人,可以得到赦免。於是很多人選擇走出來投降,誰知清軍將他們分爲幾十人一堆,用繩子捆起來,接着用長矛一陣猛刺,最終無一倖免。

年輕的女子或是被抓起來,獻給清朝的統治者,如順治、多爾袞等等,或是遭到清軍侮辱後就被殺害。年紀大的婦女,就被繩索套住脖子,然後像犬羊一樣任清軍羞辱。那些無人照看的嬰兒,就任由他們的馬蹄踐踏,殘忍程度實在令人髮指。

有的居民不得已躲在垃圾堆裏,希望能逃過清軍搜尋的目光。結果清軍見到垃圾堆就一頓亂刺,直到居民的血從垃圾堆中流出來。據記載,這時候的揚州:“堆屍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爲五色,塘爲之平。”

事件記載

清軍做了如此有違天道之事,自然不敢讓此事流傳後世,於是他們刻意將相關記載掩蓋。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纔將《揚州十日記》從海外帶回中國,這段歷史才被世人所知。

其實除了《揚州十日記》以外,不少史書都記載了“揚州十日”的事件,只不過沒那麼詳盡。就連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都曾在《韃靼戰紀》中寫道:

“他們的攻勢像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老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他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被殺。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污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裏全部變成廢墟。”

此次慘絕人寰的屠城,讓幾世繁華的揚州城,轉眼間化作廢墟之地。這座曾經八街九陌的江南名鎮,一時間變成血流成河的“屠宰場”。後來每年的5月20日,揚州都要舉辦紀念史可法的活動,來銘記那場大屠殺,給揚州人民帶來的傷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