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库尔斯克附近普罗夫卡 罗夫卡村庄的战斗为例,历史学家解读冷战结束后资料称这次会战的规模远远没有1500辆坦克参战,应该只有600辆坦克参加,德军不到200辆,苏军约400辆。而苏联军方留下的资料显示苏军有150-300辆坦克报销,还有一些是损坏,德军的损失至少80-100辆。


1943年7月5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集结了近百万大军,准备冲击苏军在库尔斯克的防线。库尔斯克防线形成于1943年2月,其原因是苏军在哈尔科夫被击败后发生失误,两个集团军没能撤离阵线而形成的突出部。德军本有机会趁库尔斯克德军立足未稳发动攻击,却因为柏林统帅部的犹豫拖延了了半年之久。

这半年的时间里,苏军元帅朱可夫认为原本只有不到30万人的两个集团军力量不可能对抗德军,于是进行扩充:

库尔斯克突出部内部由两个集团军的规模扩大到了两个方面军,两个方面军还集结了两个方面军的预备队。苏军一个方面军相当于德军一个集团军群的编制,尽管德军为了发动这场战争调集了国内以及其他战场的兵力加强了南方集团军群,却只有90多万军队的规模,而苏军正面战场高达190万人,算上预备队总兵力接近300万。这样的配置,保证了苏军不可能失败。

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后,德军几乎损失了大部分家当。而苏军的损失远超德军,但由于苏联军工业恢复,加上各类国际援助不断抵达,完全能够承受这样的损失,但是德军却一蹶不振。

令人惊奇的是,战后盟军整理的资料却发现,德军当时的精锐坦克营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及第二帝国装甲师居然声称,在这场史称规模达到了80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中,德军完全报销的坦克居然只有3辆,另有规模不详的坦克损坏。(冯精志)


根据战后苏联方面发布的资料显示,此战苏军损失80万人、坦克6000辆、火炮3000门、战机1600架;德军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

仅仅一场战役,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就高达6000多辆,超过了二战爆发时德国和法国坦克数量的总和。德军则损失了一半的坦克和半数火炮,相当比例的飞机。

以库尔斯克附近普罗夫卡 罗夫卡村庄的战斗为例,历史学家解读冷战结束后资料称这次会战的规模远远没有1500辆坦克参战,应该只有600辆坦克参加,德军不到200辆,苏军约400辆。而苏联军方留下的资料显示苏军有150-300辆坦克报销,还有一些是损坏,德军的损失至少80-100辆。

但是由于德军留下的资料中,自称损失的数量远远小于此。至今仍然有人以3辆坦克在那个库尔斯克的小村庄里的损失来称赞曼施坦因的才华,并质疑苏军的指挥水平。这种说法以及附带的各类才华吹捧在冷战后期非常流行,曾经被视为天下第一陆军的苏军似乎不堪一击,只有靠数量和蛮力才能取胜。

历史学家们非常诧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情况。有历史学家认为,库尔斯克会战的规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库尔斯克会战的规模小到什么程度,如果德军在一场数百万人的大会战中只损失了三辆坦克,战争绝对不会以他们的失败而告终。

问题只能出在德军坦克师的问题上,那就是他们在江河日下的时候,向柏林报喜不报忧,隐瞒了战报,为了取悦上级而饮鸩止渴。

不得不说作为二战的见证者,德军军官们的记载中,战争后期的很多失败仍然是以极少的损失重创苏军,这实际并不合理。德军元帅曼施坦因晚年执着的认为,他指挥德军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居然以70万人击败了560万合围苏军,苏军陆军当时根本不可能用那样的规模去追击,而事实上人类历史上也没存在过也不可能存在这样规模的军队整体追击。


而作为胜利者一方的苏联军队,在后期上报坦克、火炮等武器损毁时,常常需要多报一些,因为这样他们可以从莫斯科领取更多的物资,而莫斯科方面也需要对整体损失扩大宣传,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来自美英的物资援助。

事实上,战后人们发现,库尔斯克会战后许多T34坦克并没有损毁却依然被苏军抛弃,有些只是因为没油了,苏军为了加快追击速度而放弃了这些武器。因为当时苏军已经足够富足,而这些武器最后都上报为损毁了。

一方报喜不报忧,一方在一定程度上则相反,今天呈现的数据就会有偏差,当然,这样的上报战损的方式,对于当年的战争结果也造成了一些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