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清静之心,是感悟生活的基础。

心静下来时,才能看见你想看到的美好。

人生万事皆由心生,心不动天下则会静止,这种状态如同人身处于乱花丛中,只有拨开眼前的障碍,才能看到远方真正的远山美景。

而世人却并非如此,他们总以为美景就是眼前的追求,错把追求当做远方,于是就执念在眼前的追求之中,但是当执念横起时,内心却越来越繁乱。

这是世俗之人的心障,我们的内心总会被世俗繁琐遮挡和阻隔,即便自以为是的清醒,也不过是沉浸在主观的妄念之中,自以为是的清醒,还是一片混浊。《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躁动战胜寒冷,冷静克服炎热,清静无为才能使天下太平安宁。

人生清静下来时,真正受益的并不是天下,而是自身,内心的痛苦和烦恼皆因心乱而生,心静才能拨开重重迷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去除自己内心的烦乱妄念,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样的人生才能达到精神层面的真正富足。谓天毋以清将恐裂,谓地毋以宁将恐发,谓神毋以灵将恐歇,谓谷毋以盈将恐竭,谓侯王毋以贵以高将恐蹶。

天不清明的话恐怕将会崩裂,地不宁静的话恐怕将会塌陷,神不灵妙的话恐怕将会消失,山谷不充盈的话恐怕将会空竭,万物若不得道,就不会生存,将会灭之,候王若不得道将会垮台。

所谓“道”就是以“无为”为核心的清静持守的状态,天地,神灵,候王,山谷,万物,人生,都需要以静作为根本,离开了静,所有事物都会处在混乱之中,也会造成天崩地裂的结局。

有一日,六祖惠能禅师从两个小僧旁边经过,这时,听见两个小僧在争论一个问题。

六祖惠能就在旁边竖耳倾听,原来是因为一阵风吹过,吹动了寺中的旗幡,两人看到了便起争执,一僧人说:“是风在动,旗幡随后而动。”

而另一僧人则说:“错,是旗幡在动,而风才显现。”

六祖惠能走到他们面前,就说:“你们两个错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是你们的心在动。”两位小僧听了之后恍然大悟,都不再言语。

风和幡都是人生的外物,而两位小僧却因为外物而动了内心,这不就是自己的心动了吗。

心念一起,屏障随之而生,遮住的是自己的清醒和理智。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中本是无一物,世人却总是独自的增添烦恼,让这本就劳累的人生更增添了许多负累,而且对于人生来说,心乱的时候便看不到人生的美景,只有心静了,才能看到真正的清静。

身处于红尘之中,深陷欲望泥潭的我们,品味着生活的紧张和痛苦,想要摆脱这泥潭反而越陷越深。而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持一颗静逸之心。

而“心静”的答案并不藏在远方,而是在自己内心之中,拨开眼前障碍的力量,就是内心对于世俗的理解。古人云: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这句话描绘的是一番幽静场景,在灞陵桥边诗兴大发,刚刚低声吟完,山峦丛林便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与镜湖之畔独自漫步时,便可见山水之互相交映,令人陶醉。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陶渊明的那一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心远地自偏”,才是一种境界。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