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以“无常心”看待世俗事,自然宠辱不惊。

庄子:以无常心看待世俗事,才是修行的智慧本源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人生这一场过往之中,我们傅粉调朱,演绎着自己的角色。

但是戏毕竟只是戏,当角色入心时,人生便多了枷锁。

人生过往匆匆,其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每一刻的变动都牵动着自己的内心,人生的喜怒哀乐,皆因自己人生的遇见和过往。

我们太在意这个世界,执念心和区别心太重,所以生活的一切变动都成了自己情绪的主宰,人生的痛苦,纠结,内心的折磨皆因太在意自身而生。

如果能换一种角度,让自己内心不因外界变换而动摇,那么自能免除内心的牵累和折磨。

事来尽心尽力,不计名利;事去心情平复,不图回报,努力的经营好过程,而不在意结果。

人生的所有缘来缘去,不刻意挽留,人生所有的事生事灭,不过多纠缠,以自己的无心去面对世界的有意,便能摆脱外在事物对于自身的束缚。

庄子:以无常心看待世俗事,才是修行的智慧本源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故事:

啮缺向被衣提出“道”的问题,被衣说:“你要端正自己的形体,把握你的感官,天然和气就会来到;泯灭智慧,集中心气,失去的神明就会返回心底。德性为你添加光彩,大道为你游居之所,无为无知的像初生的牛犊,不追求原来的我。”

话还没有说完,啮缺已经坐着入睡,被衣特别高兴,边走边唱说:“身躯像干瘪的骨头,心灵像熄灭的灰烬,真的是看透了,不再维护旧我。糊里糊涂,心不在焉是不能和他讲什么的,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人。”

这一篇章就是通过被衣与啮缺传授“道”的对话,说明虚境无为无心无知便可以得道的智慧。

庄子:以无常心看待世俗事,才是修行的智慧本源

《道德经》之中说:“常得不离,复归于婴儿”

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便是达到了道的本源,所谓“复归于婴儿”,不是装聋作哑,装痴发呆,而是以自己的无心去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的人生如同一个戏剧之中的角色,我们只要努力的将这一个角色做好就足够了,至于在角色之中出现的一切状态,不必太过于入心。

人生的喜怒哀乐,遇见的得失纠缠,荣辱毁誉等等,只是这个世界降临在生命之中的呈现,从佛家的角度而言,这是“众缘和合”的状态,如果凡事都入心,那么痛苦则会时刻伴随自身。

只有以无心无知的状态去审视这一些存在,达到一种心不在焉的境界之中,这才算是真正的得道,外界的毁誉得失都不会侵扰自己的内心,人生便免除了世俗的变化与痛苦。

庄子:以无常心看待世俗事,才是修行的智慧本源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当风吹过稀疏竹林时,会发出沙沙声响,风过之后竹林又依然归于寂静,而不会将声响留下,当大雁飞过寒冷潭水时,潭面流下大雁身影,可是当大雁飞过之后,潭面依然会一片静逸,不会留下大雁的身影。所以君子遇事之时会现出本来心性,事情处理完之后,心中便又归于平静。

天地之中的契机没有一刻不在变化,这是一个无常的世界,我们的自身也是无常的自我,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遇到的事情,都会跟随不同的机缘和因素发生变化,在这无尽的变化之中,我们不能保证任何状态都会如意。

庄子:以无常心看待世俗事,才是修行的智慧本源

既然不能保证每一种变化都合乎心意,那不如让自己以无心去面对这个世界,出现任何变化之后自己都能欣然接受去面对,因为这本身就是自然的因缘和合。

风过竹不留声,雁过潭不留影,活出真我,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切表象都不入心,人生才算是活的一个真境界。

这并非是忽然之间一念开悟之后达到的境界,而是慢慢修行的结果,但是这个方向,一定是我们追求的人生根本。

庄子:以无常心看待世俗事,才是修行的智慧本源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