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公元前111年,漢朝樓船將軍楊僕率領完成了軍事革命的精銳步卒孤軍深入,幾乎獨力進攻秦王朝的“繼業者”——趙佗家族和南征的秦軍及其軍屬建立的南越國(注:漢武帝當時數路並進,然而其他的部隊不是尚未抵達預定地點,就是像路博德率領的充炮灰的弛刑囚徒一路逃散殆盡)時,出現的情況是這樣的:。楚王墓和南越王墓也反映出完全相似的趨勢,所謂的“銅兵器”,絕大部分是箭鏃、箭桿(鋌)和青銅弩機,其中作爲消耗品大量製造、以滿足軍事需要的箭矢,直到居延漢簡所反映的西漢後期,仍然大量用青銅鑄造。

從時間軸上講,漢朝開闢了中國近代以前幾乎唯一可行、可持續的中華帝國的存在模式。連帶着的,是農業、手工業、軍事戰爭和工程學方面,對於先秦時期發展成果的全面繼承和再躍升。

而唐朝……其實不僅是唐朝,司馬晉、李唐、趙宋、朱明,乃至於少數民族入關形成的清朝,都在繼承和發展着漢朝確立的先行模式。只不過,唐朝在某個時空下,是在體量和深度上做得最成功的效仿者而已。

漢朝是華夏民族從原生文明走向一個區域性、國際性強權的時代。

然而在秦剛剛統一之時,中原民族在疆域擴張中最爲關鍵的軍事方面,呈現的仍然是落後於西方世界的局面。

秦皇陵的發掘告訴我們,青銅兵器仍然遠未被鋼鐵取代:


青銅兵器不僅在平均機械性能上低於鋼鐵冷兵器,而且由於地殼礦藏蘊量中,銅元素和鐵元素的巨大差距,冶鐵手工業普及之後用鋼戟鐵甲武裝同樣一支軍隊的成本,是要顯著低於用銅矛銅甲的。某種意義上,先秦戰國的軍隊還是皮甲作防護佔據絕對主流,不是沒有道理。

而漢代蓬勃發展的官、私冶鐵業,無疑極大地改變了這一局面。除了傳統的塊鍊鐵滲碳工藝,鑄鐵薄板脫碳、炒鋼等鋼鐵冶煉工藝也迅速發展和普及。至兩漢之交,不僅實用的近戰冷兵器(除弩機和部分箭鏃外)幾乎已經全用鋼鐵製造,而且鐵甲得到了普及。


五大漢代王陵的出土銅鐵兵器一覽表。

表面上看,西漢早期的齊王墓有銅兵器近2000件,鐵兵器才350件,稍後的獅子山楚王陵,銅鐵兵器是194:124件,南方割據政權的南越王墓,銅兵器呈現1114:26件的壓倒性優勢,僅西漢中期以後的滿城漢墓、鉅野漢墓和未列入該表格的長清齊王墓,鐵兵器數量勝過銅兵器。

然而仔細看其中的器械項目,結論又完全不同了:

齊王墓的1904件銅兵器中包含箭鏃1810件,弩機72件,【實際的近戰兵器僅22件】。而同墓出土的、可確定形制的近戰鐵兵器,就達到【170多件】。

楚王墓和南越王墓也反映出完全相似的趨勢,所謂的“銅兵器”,絕大部分是箭鏃、箭桿(鋌)和青銅弩機,其中作爲消耗品大量製造、以滿足軍事需要的箭矢,直到居延漢簡所反映的西漢後期,仍然大量用青銅鑄造。換言之,早在西漢前期,漢軍主要的近戰兵器中,鐵器就已經居於主導地位,而金屬防具則幾乎全部鐵製。這和秦皇陵的出土資料相比,可謂是天差地別。

另外:

兩年基礎兵役制度,選募材官、騎士(精銳步騎兵)制度的推行普及。

披掛較爲良好鎧甲的突擊(近戰衝鋒式)騎兵在與北方民族的戰爭中,徹底取代了戰車的地位;

遠射兵器(尤其是各種輕重弩機)的繼續改良;

軍事編組和戰術的規範化和模塊化(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漢簡》),形成獨特而合理的“戰陣”訓練科目;

這一切都使得漢軍和先秦軍隊的面貌相比,呈現完全不同的態勢。其整體作戰能力,無疑是大大增強了。


先秦精銳步兵,身着皮革編綴的甲冑、手持銅製武器


漢代着甲步兵,披掛鐵質鎧甲,持鋼製環首刀、弓弩或長兵器。其裝具接近《居延漢簡甲乙編》中的邊塞戍卒

當公元前111年,漢朝樓船將軍楊僕率領完成了軍事革命的精銳步卒孤軍深入,幾乎獨力進攻秦王朝的“繼業者”——趙佗家族和南征的秦軍及其軍屬建立的南越國(注:漢武帝當時數路並進,然而其他的部隊不是尚未抵達預定地點,就是像路博德率領的充炮灰的弛刑囚徒一路逃散殆盡)時,出現的情況是這樣的:

(漢武帝元鼎)六年冬,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陿,破石門,得粵船粟,因推而前,挫粵鋒,以粵數萬人待伏波將軍。伏波將軍將罪人,道遠後期,與樓船會乃有千餘人,遂俱進。樓船居前,至番禺,建德、嘉皆城守。樓船自擇便處,居東南面,伏波居西北面。會暮,樓船攻敗粵人,縱火燒城。粵素聞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伏波乃爲營,遣使招降者,賜印綬,復縱令相招。樓船力攻燒敵,反驅而入伏波營中。遲旦,城中皆降伏波。呂嘉、建德以夜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伏波又問降者,知嘉所之,遣人追。故其校司馬蘇弘得建德,爲海常侯;粵郎都稽得嘉,爲臨蔡侯。

——懟翻,懟翻,奪取糧草,再懟,圍城,攻破南越國都城番禺(今廣州),追殺。

另外就是建築長城、烽燧,佈置天田、鹿角,在防禦堡壘上設置各種機關和大型機械等軍事工程學的發展。

這一切使得漢朝在幾度和蔥嶺以西政權部族發生衝突時,儘管因爲地處中原帝國能控制的極限而兵力派遣能力有限,但卻幾乎都佔據軍事上的上風。被漢軍擊敗逐退的,甚至還包括和羅馬、漢與安息一併稱道於公元1世紀末的貴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