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现在把它倒过来,学生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因为只有先走出去,才会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也才能更好地输出。

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绩。而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见识与格局。

也许我们都能从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中,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

爱上他,始于才华,陷于旷达,衷于人品

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若有启发,欢迎转发

关于本书

《苏东坡传》目录

作者林语堂先生通过《苏东坡传》中的四个部分(第一卷:童年至青年时代(1036-1061)、第二卷:壮年期(1062-1079)、第三卷:成熟(1080-1093)、第四卷:流放生涯(1094-1101))勾勒出苏东坡的一生,将他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描写的淋漓尽致。

使《苏东坡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是一部无法逾越的名人传记,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真实历史。

人教版初、高中课本收录了苏东坡的诗文共七篇。

其中初中四篇,分别是:

《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详解参见本书217页)、《江城子·密州出猎》。

高中三篇分别是:

《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另外选修教材中还有几篇。

由此,我们想要学好关于苏东坡的诗、文,就必须先了解他,读懂他。否则我们就很难准确把握诗文的内涵,甚至会误读原文和作者。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关于这一句,我们常常过度解读,总是特别强调他被贬后的悲凉。

但如我们了解他,认真读过他后会发现,他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乐观、达观的人生境界。不然,他也不会欣然前往了。(详解参见本书317页)

所以在杨老师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工具书。

如果我们想要更深的理解苏东坡的诗、词。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了解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里所选的诗歌。

视频中杨老师提到,北京一零一中学做过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成绩影响的研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得出:

实践活动、经历丰富的同学,他跟成绩是正相关,且他们的作文成绩大多都是比较高的,而实践活动相对较少的同学则反之。

因为,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往往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来理解文章的。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成绩相关关系

本文参考自 首都教育,仅作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