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如此豐富入畫的景象,一開始,李大成並沒有急着去畫,“因爲我知道不論有多好的技巧,不經思考地描寫對象,即便作品精緻無瑕,也不免會讓自己走進畫面的拼接和圖像式的碎片中。如今互聯網時代,酒香似乎也怕巷子深,但是在李大成看來,藝術不是宣傳出來的,只要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創作,功到自然成,作品本身會說話。

李大成上海畫室(2003年

花鳥工筆畫,在人們印象中總是典雅娟秀的,但在畫家李大成的筆下,卻呈現了大花鳥大手筆的意境及直面現實生活的創作態度,不同於傳統工筆畫。幾個月前,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工筆畫家李大成作品觀摩展在上海中國畫院展出,這也是上海中國畫院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所推畫師系列展之一。此展主要以大幅工筆花鳥爲主,其中又以孔雀作爲表現題材的居多,既富貴明豔,又清新雅緻。

作爲一位軍旅藝術家,李大成的作品有着鮮明的個人風格,同時他的藝術經歷也很與衆不同。21歲時,李大成纔開始臨摹學畫;34歲已嶄露頭角,卻在可帶研究生的年齡去南京大學讀碩。他曾傾注三年的青春只爲創作一件作品:歷史人物鉅製《大駕鹵簿圖》,氣勢宏大又細膩入微。今年《大駕鹵簿圖》將不遠萬里從臺灣運回祖國大陸,隆重亮相於中國博物館……回顧自己的學畫過程、創作經歷,李大成侃侃而談,眼神中不時流露出軍人的剛毅和藝術家的純粹。

李大成在寫生

21歲學畫,繪畫“白丁”不懼“晚成”

1966年10月李大成生於福建連城,1984年參軍入伍。1987年,廈門航空公司組建,招工作人員,待遇豐厚。部隊把這難得的機會給了李大成,不料他卻毅然放棄了這根“橄欖枝”,理由是:就想留在部隊畫畫。領導、戰友們都很詫異,一個繪畫“白丁”爲何要去走一條完全看不見前途的美術之路。

但有時命運就是如此玄妙。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大成在戰友宿舍裏看到了東北畫家王道中先生出版的《我是怎樣畫牡丹》,看過後很興奮,幾天夜不能寐,腦海中不斷盤旋着:這世上竟有這麼美的事物,原來繪畫是這麼一回事。於是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萌生了學畫的念頭。雖然已經21歲,但李大成堅信自己這張白紙能畫出美妙的畫。憑着滿腔熱情,他一頭鑽進了筆墨的世界裏。身邊沒有老師,他就先臨摹作品。

1989年,部隊整編,李大成來到了南京,並被分到了電影組,有了更多習畫的時間。一天,他看到了《人民畫報》封底刊登的畫家喻繼高的作品,又在舊貨市場看到一本喻繼高作品掛曆,便入了迷。一打聽,得知喻老師是南京人,是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欣喜不已。

李大成與恩師喻繼高蘇北畫梨花

1990年1月1日那天,南京下雪。李大成印象特別深,因爲那是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一天。趁着週末休息,李大成從郊區趕到了江蘇省國畫院,可惜門衛師傅告訴他,喻院長不在。在李大成的懇求下,門衛師傅告訴了他喻院長家的住址。

喻繼高老師非常和藹可親,與李大成從早上9點多一直聊到了夕陽西下。李大成起身告辭,要趕回部隊。喻繼高執意從家中三樓送到弄堂口,並誠摯地邀請他再來。冬日,寒風凜冽,但是李大成的心頭早已暖意融融,一位名家對一位初次見面的仰慕者如此厚待,這讓李大成受寵若驚,也大大增加了他繼續學畫的信心。

有一段時間,李大成沒有去拜訪喻繼高。忽然有一天,收到了來自廣州東方賓館的一封信。打開一看,文末署名喻繼高,信上說他受邀去創作一幅大畫,最少三星期以上,因爲聯繫不上李大成,怕他不知情白跑一趟,便特地來信告知。感受着字裏行間的濃濃關愛之情,李大成眼眶都溼潤了。

“喻老是真正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他不僅僅教我畫畫,還教我如何做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他的爲人處世之道,他的品德作風深深感染了我。”李大成感慨道。

找尋、體會自然的生命精神

1990年,李大成考取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在那裏,李大成如魚得水。1992年時,他跟着喻繼高去雲南寫生了半年。這一段時光被李大成稱爲藝術生涯的關鍵時期。廣袤的熱帶雨林,巨大的榕樹獨樹成林,鮮見的少數民族濃郁情調,一切都帶着神祕的色彩,充滿了芬芳的泥土氣息。在鮮活無比的生活的裹挾中,李大成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感到無比新奇,尤其是那些展開着巨大彩屏在林間悠閒漫步的孔雀,驚豔又大氣。

“感覺處處皆美,這也給了我最新鮮的靈感。那時我才真正領悟到:什麼是生活,什麼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我開始思考:生活中看到的東西,眼睛看到的東西,爲何美,美在哪裏,特點是什麼;如何通過我的手,用一種抽象、概括的語言表現它,並能夠適合觀衆。”李大成說道。

《岜沙漢子》200cmx200cm

面對如此豐富入畫的景象,一開始,李大成並沒有急着去畫,“因爲我知道不論有多好的技巧,不經思考地描寫對象,即便作品精緻無瑕,也不免會讓自己走進畫面的拼接和圖像式的碎片中。工筆花鳥畫的創作離不開自然,但不是刻畫自然的表面形態。於是我放棄了創作的目的,忘記了對物象的要求,只安靜地將自己安頓在自然中,自由地欣賞,靜靜地觀察。當我虛靜自由後,漸漸感受到物的靈魂和氣息,體會到自然的生命精神。

在美麗的西雙版納,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李大成深切地感受到創作的魅力,也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進步飛快。連喻繼高都驚訝,大成剛去的時候啥都不會畫,告訴他一些基本的技巧,怎麼觀察後,他很快就能自由創作,畫得還很不錯。回北京後,李大成創作了一二十幅西雙版納題材大畫。當時少有人畫此題材,也鮮有人用山水寫意的筆法來畫花鳥。

1993年,李大成畢業那年,應文化部辦公廳邀請獨立創作歷史題材工筆人物畫《大駕鹵簿圖》。李大成擅長花鳥畫,《大駕鹵簿圖》是人物畫,這是一大挑戰;此畫要反映清宮祭天場面,彙集帝王將相、侍衛百官、車輛馬匹、器樂器皿等,其中包括3000多人、300多匹馬,這是第二大挑戰;無法自由發揮,必須完全根據史學家提供的幾十萬字古文資料來創作,這是第三大挑戰;該畫長60米高1米,是罕見的巨幅尺寸,這是第四大挑戰……一一羅列着創作的難度,李大成陷入了回憶:“這是我人生中最大、最嚴峻的一次挑戰。歷史背景,祭天的各種儀式,我都要去查閱資料,讀懂讀透。畫中文武百官只有指甲蓋那麼大小,但他們的服飾都要顯現出不同的官級。皇帝的杯子,我得找到原來的圖案,等比例縮小。畫中任何一個元素細節,我都要反覆上色很多遍。

《大駕鹵簿圖》工筆畫長卷(局部)

這不僅是拼筆力、拼腦力,還是拼毅力、拼體力的任務。在同學們忙着成家立業的時候,李大成閉門謝客,一門心思投入創作,親朋好友誤以爲他失蹤了。連之前推薦他接下這任務的老師喻繼高也有些惴惴不安,雖然李大成接受能力強、肯喫苦,但這任務實在艱鉅,也非常重要。幸而,經過三年艱苦奮戰,李大成終於完成了這幅長達60米的《大駕鹵簿圖》。1996年7月6日至20日,此作品在臺灣省臺北市中山紀念堂首次公開展出,後收藏於臺灣。

畫孔雀就是畫人

1997年,李大成正在考慮是留北京還是回南京時,上海空軍政治學院找到了他,並提供寬敞明亮的大畫室,於是李大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上海。白天忙於本職工作,晚上則遊弋於藝術世界。他覺得幸運的是,上海這座城市以一種海納百川的博大情懷接受了他。

多年的創作,技法一步步到位了,但李大成卻越畫越覺得難度大,仔細琢磨了一下,他覺得是自己的文化修養太欠缺了。因此,2010年李大成決定考研。去南京大學複試時,他隨身攜帶了一個皮箱,別人以爲他是從外地風塵僕僕趕來的考生,不料考場上他把皮箱一打開,整整一箱全國、全軍、省市各大型美展獲獎證書,把一旁的幾位考生嚇得要打退堂鼓。老師趕忙解釋,這是特例。

《幽谷空濛韻獨清》240cmx120cm

之後,李大成順利進入了南京大學。周邊人都有些奇怪,已獲獎衆多,何必在帶研究生的年齡來考研呢?但李大成卻目標清晰,他欠缺的不是技巧技法的東西,而是畫外的修養。因此,他沒有選擇專業美術學院,而是選擇了綜合大學。在南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的老師都來給他們上課,涉及各個藝術門類,這也正是李大成所期望的人文環境,他學得也特別認真,收穫頗豐。“創作要有積累。首先要有紮實的技巧,否則情感就是空頭支票。有了技術後,再慢慢把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融入到藝術中去,將技藝與內心相融合。藝術家最後要表現的是內心情感、人生感悟。”李大成說道。

李大成的老家在福建一個貧困的山村,小時候他千方百計想着如何走出那裏,但是隨着年齡、閱歷的增長,他發現對家鄉有一種割捨不了的深厚情感。有一年春節,李大成帶着兒子回到家鄉,看到一位老人在做竹編,童年的記憶油然而生,浮現出兒時在做竹編的大人們旁邊玩耍的情景。時光過去了幾十年,物是人非,想不到家鄉還有人在做竹編,讓他感慨萬千。過了一陣,李大成作爲中國奧運文化代表團成員應邀赴英國參加“2012(倫敦)奧林匹克世界美術大會”。在英國的第一晚,李大成睡不着,離家更遠,思鄉情更切,兒時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他起牀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勾出了一幅草圖。“整個創作的過程,始終貫穿着我的情感。沒有刻意想要畫什麼,而是完全隨着思緒的流淌,把內心想表現的付諸筆端。

李大成另一幅作品《秋雨潤江南》的誕生也是既偶然又必然。一次他駕車帶着妻兒前往上海郊縣看望外婆,路過一個鴨棚,水塘裏鴨子的嬉戲,瞬間勾起了童年回憶。他立即把車停下,在車上找到僅有的一張廢紙,提筆勾出了鴨子們嬉鬧的情態。回家當晚,憑着記憶與感覺,他一口氣畫出了近百隻姿態各異,生動活潑的鴨子。“不是我有多高超的創作能力,而是情感,是印烙在心靈深處難以忘記的兒時情景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整個創作過程都充滿了激情,一筆一色譜出了兒時農村生活的一幕一景。

《秋雨潤江南》180cmx160cm

孔雀脈脈含情、花鳥意趣叢生,還有那畫中的青藤、霧靄、雨林、雛鴨、荷花……都是美好真實而鮮明,因爲這是李大成用心動情創作的。“他有很多巨幅的大作品,不是江南的小畫小鳥小蝴蝶那種,他就是大幅的畫,而且不迴避孔雀。說實話,在我心目當中孔雀真的很難表現。但他畫的孔雀頭很到位,羽毛也很好,傳統功底深厚,非常注重寫真。”上海中國畫院畫師、畫家鮑鶯近期在上海市文聯文藝會堂的李大成作品研討會上如此評價道。李大成的戰友、軍旅詞作家薛錫祥看來,李大成畫孔雀就是畫人,從孔雀的表達裏可以感受到夫妻情、母子情。“現在畫鳥的很多,但是李大成表達的鳥和鳥的關係,實際上是人和人的關係,彼此在交流,我們可以從這個畫面上反覆聽到他們在唱歌或者在對話。

“中國工筆花鳥畫是通過對自然界的觀照而獲得的一種藝術體驗,畫中的花鳥是自然界中象徵自由和情感的兩大類生命,通過對這兩類生命的藝術描寫,體現的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情懷,傳達的是一種靈動的生命精神。工筆花鳥畫中的生命精神實際上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一個畫家的人生境界直接關乎到作品中是否有生命精神的存在。”李大成說道。

《德望天下 倚林思源》200cmx200cm

用自己的作品說話

李大成在上海已經生活了很多年,但他常處於“潛水”狀態,不太在上海“冒泡”。工作之餘,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呆在畫室裏創作,基本謝絕各種應酬。經歷了各種磨礪,他領悟到藝術作品的價值並非由獎項、市場、宣傳等說了算。

1994年李大成的作品獲全國第三屆工筆畫大展銅獎,1998年全國第四屆工筆畫大展徵集作品時,喻繼高老師希望他再接再厲。可是,李大成手邊並沒合適的作品,只有一幅尚未完全好的《紅楓樹下誰爲伴》,便寄給了恩師。此作品先在江蘇拿了最高獎,後又寄去了北京。過了一陣,北京組委會打來了電話,告訴李大成獲了大展金獎,但是幾幅金獎作品中,就他這幅畫未裝裱,很皺,需要馬上配框。覺得不可思議的李大成,帶着做夢般的心情,連夜從上海坐飛機去北京裱畫。

真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經意間就榮獲了中國工筆畫藝術最高獎,李大成便想,下次要更認真,說不定還能獲獎,可惜沒有如願以償。“由此我明白了,越把心思放在獎項這方面,就越難獲獎,也會越痛苦。反而越全身心投入,不受外界干擾,就越能出好作品。獲獎帶有很多偶然性,並不完全代表繪畫水平。有些人一輩子沒獲獎,也是非常好的藝術家。

四幅組畫:《秋盡江南草未凋》《花開忘川情彼岸》《一鳥帶煙來別渚》《片片紅葉惹秋思》

在北京時,李大成的作品就很有市場,但是後來他卻對賣畫沒有多大興趣。“以前還挺得意的,現在回想很後悔,那些賣掉的畫是一段段人生記憶、經歷啊。因此,後來很多人都笑話我,大家都在畫‘人民幣’,你怎麼還埋頭畫大畫?我並不回應,對我而言,最關鍵的是幹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做的事情。

李大成曾爲自己刻了一方閒章“寡慾乃能習靜,至樂莫過丹青”,這也是他的創作態度。他經常警示自己,減少一點物質上的奢望,放棄一些享樂和貪婪,才能修身養性,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面對自然界萬物時不可先入爲主,給任何事物一個有限的界定,擺脫以某種目的爲前提的觀照活動,獲得精神層面的自由。這兩個方面一個忘而待事,一個虛而待物,二者的結合纔可以達到內心的虛靜,將藝術創造推向無限自由的境地。

如今互聯網時代,酒香似乎也怕巷子深,但是在李大成看來,藝術不是宣傳出來的,只要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創作,功到自然成,作品本身會說話。李大成正色說道:“如何對待觀衆就是如何對待自己,忽悠觀衆、欺騙觀衆就是欺騙自己。有一段時間,美術界跟房地產泡沫一樣,越畫不好膽子越大,越敢忽悠,很畸形。這幾年,市場慢慢回到正常狀態。一些作品,老百姓認可了,一傳十、十傳百,這些畫就會說話了,不需要畫家去吆喝。大衆的眼睛是雪亮的,藏家更是火眼金睛。好作品永遠不需要擔心,社會會檢驗一切,歷史會證明一切。

《版納逸韻》200cmx200cm

除了畫家的身份,李大成還是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導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不過,45歲起他纔開始教書育人。他解釋道:“之前沒有考慮過帶學生,因爲我覺得還不具備帶學生的能力。這是一種責任,要對得住學生,對得起藝術。如果自己沒掌握好就去教,只會誤人子弟。同時,帶學生的過程中,我自己也在學習,學習年輕人的新思想、新理念。

雖然教學會佔據不少創作的時間,但李大成並不介意,因爲在他看來,對社會起到正能量的作用、影響,爲社會、後代留下文化印跡,這是藝術最重要的功能。“歷朝歷代,留下了那麼多優秀的作品,就是因爲古人默默無聞地做了大量傳承工作,而不是靠藝術來發家致富。歷史的長河中,每個藝術家都是很微小的,我們要盡心盡力接好‘接力棒’,把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