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羅源松山鎮八井村:非遺文化變法寶 紅色畲鄉換新貌

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通訊員 肖丹

距離羅源縣城不遠的松山鎮八井村,是一個傳統的畲族村落,也是畲族紅色政權的發源地,留有畲族革命的輝煌足跡。

八井村村支書雷可壽介紹,1932年,連羅游擊隊派藍禮義、藍元進到八井宣傳革命,組建了一支游擊隊。隊員近30人,來自八井、竹裏、橫埭、牛洋等畲村。游擊隊活動地點多在連羅交界的山頭,因而稱八井山頭游擊隊,隸屬紅軍閩東工農遊擊第十三支隊領導。部分畲族戰士參加的地方游擊隊、赤衛隊配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一舉攻克羅源城。戰後,幾十個受傷或生病的戰士住進八井碗窯裏。八井村畲族羣衆用祖傳的中草藥和醫術,救治傷病員,讓他們早日康復,迴歸部隊。

2012年,八井村幹部和村民籌措資金,在第一代畲鄉老幹部雷志森的故居,建成了200多平方米的羅源縣畲族革命陳列館,展示畲族革命史。“如今,村裏的新黨員在這裏舉行入黨儀式,老黨員在這裏重溫入黨誓詞,深入瞭解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雷可壽說。

現在的八井村,孩子們在榕樹下游玩嬉戲,村道旁村民閒話家常,稻田麥浪、山泉潺潺,一幢幢簇新的小洋樓讓人眼前一亮。爲了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八井村結合幸福家園、特色村寨“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契機,投資230多萬元,對村莊進行立面改造,開展美化提升等,目前已完成123戶改造。同時,粉刷沿街牆體,將畲族元素融入其中,凸顯民族特色。

八井畲醫畲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去年以來,八井村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豐富多樣的中藥材資源,以精準扶貧爲契機,大力發展傳統畲藥,促進畲藥種植規模化、產業化。“八井村四面環山,山綠水清,氣溫適宜,適合畲醫藥的種植。”雷可壽說。

爲更好傳承和發展畲族醫藥,村裏發展畲醫藥種植基地,主要種植黃梔子、魚腥草、牛奶草、兩頭藤、杜仲等50多種草藥,規模種植達40多畝,投入資金30多萬元。八井村中從事畲族醫藥行業的有11戶,其中5戶在城關開店,6戶在村中行醫。“畲醫藥既可作爲藥材,又可作爲觀賞性綠植。果實還能製成藥膳,供人食用。過段時間,我們打算製作畲家藥膳,找專人編寫成冊。”雷可壽說。

不僅如此,八井村還以畲族風情民族文化旅遊節、畲族“三月三”活動等爲載體,展示畲拳、畲醫藥、畲服等特色文化。八井拳第17代傳承人雷知坤將自家樓房改造成八井拳傳承基地,在村裏免費收徒傳藝,還在福州民族中學、羅源霍口中心小學等地教八井拳,持續擴大畲族文化影響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