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三不管的小喫給天津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就包括穆瑞亭、馬福慶的茶湯和油茶麪兒。特別是沏茶湯的龍嘴大銅壺,堪稱小喫中的極品美器。80年代中期,南市食品街建成以後,馬福慶的兒子馬振庭開了一家小喫店,名爲“馬記茶湯”,又叫“西域齋”,消失多年的龍嘴大銅壺重出江湖,天津作家張仲先生以此寫出小說《龍嘴大銅壺》,又被拍成電視劇,一時間龍嘴大銅壺揚名天下。

馬福慶是河北霸縣人,早先到南市擺攤兒賣茶湯,主料是從獨流專門訂製的秫米麪,將秫米麪先用七分熱的溫水調勻,用開水沏開,沏熟的茶湯十分粘稠,直插小鐵鏟不倒,灑上赤砂糖、白糖,拌以桂花、葡萄乾、青梅、瓜條等八寶小料,口感滑膩柔軟。

馬福慶在鼓樓北的銅壺鋪訂製了一把紫銅大壺,由手工錘制,上下厚度一至,壺身上有十多圈上千個規則淺淡的錘痕,壺高一尺八寸,直徑一尺五寸,壺嘴細長,外皮雕有龍的花紋圖案,壺身擦得明光鋥亮,頂上還插着細彈簧絲,繫着紅鬃花綾。大銅壺重二十多公斤,盛水三十多公斤,銅壺底盤中心有一隻碳火爐,木炭燃燒時,水溫能到150度。沖茶湯師傅一手端碗,一手抬起銅壺把,傾斜45度,壺嘴向下一股沸水直衝碗內,水滿茶湯熟,儼然“雜技”一般。

茶湯本來是老百姓冬天暖身子的小喫,後來很多梨園行的名角也來喫他家的茶湯,“馬記茶湯”越來越有名。馬振庭13歲起跟父親學手藝,50年代公私合營後,茶湯幹不下去,只好轉行。

80年代南市食品街開業,馬振庭重操舊業,家傳的龍嘴大銅壺早就被破了四舊,天津也找不到會做大銅壺的手藝人,馬振庭在河北省易縣找到一位退休工人,花了700多塊錢,訂做了兩把大銅壺。獨樹一幟的龍嘴大銅壺又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南市食品街的“西域齋”除了茶湯,還有二十多種小喫,比如盆糕,用底部帶眼兒的泥盆放在蒸鍋上蒸,泥盆中粘米麪是乾的,拌以煮熟的紅小豆,灑上一層幹棗,依靠蒸氣把粘米麪溻溼、蒸熟。這樣蒸出的盆糕又粘又香,筋道、有嚼頭。牛打滾是用粘米片捲了紅果醬或棗泥,再滾上一層熟黃豆麪製成的,喫起來有股豆子的清香。

南市食品街開業後,熟悉天津衛生活的作家張仲以茶湯爲由頭,寫出了小說《龍嘴大銅壺》,被天津電視臺改編成六集電視連續劇《龍嘴大銅壺》,藉助大銅壺幾失幾得的曲折故事,描寫了茶湯攤主楊四的悲情人生。

龍嘴大銅壺的茶湯憑藉電視劇的影響力越來越深入人心,南市食品街股份集團公司適時推出了“龍壺牌茶湯粉”,這種袋裝即沖茶湯粉解決了不能攜帶的遺憾,即衝即食,保留了原有味道,將現衝現賣的茶湯,推向了食品市場。可惜茶湯粉最後沒能發展起來,是爲遺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