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8期

對於生氣勃勃的孩子來說,教育的目的在於激發和引導他們實現自我發展。兒童身心發展有其自然規律,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生長規律才能發揮作用。小學教育理想的狀態就是在順應兒童天性的方式下完成社會賦予的責任。自2000年學校創辦以來,我們秉持“學得紮實·玩出名堂”的理念,構建了素養本位課程體系,努力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構建素養本位的課程新體系

爲了落實學生核心素養,我們自下而上發動師生充分討論,將核心素養校本化地表達爲 “四個學會”:學會關愛、學會學習、學會遊戲、學會創造, 並將不同種類的課程與相應的素養建立起關聯。

兩類課程:讓學玩活動更豐富

根據國家和地方課程設置要求,學校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組成。基礎性課程指國家和地方課程,佔比85%,其中奠基類基礎課程保證落實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小學生必備知識能力要求,其內容與課堂組織形式相對固定;資優類基礎課程佔比 15%,關注學生學科素養的差異, 因材施教,走班教學。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嘗試開設了語言廣角、思維體操、文藝欣賞、全科閱讀、STEM等資優類基礎課程,讓學生學得紮實,實現差異化發展。拓展性課程包括體藝特長類拓展課程和綜合實踐類拓展課程,是根據地域和學校特色,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個性特長等,爲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而設計的課程,突出興趣性、活動性、層次性和選擇性,讓學生“玩出名堂”。體藝類拓展課程重在發現學生的體藝特長及興趣愛好,課程從內容到形式、從設計到開發,完全從學生需求出發,除校內資源,還有豐富的外聘資源供學生選擇,如愛樂打擊樂團、小磨坊合唱團、啦啦操冠軍課程等,該類課程現有50多門,統一安排在週五下午,我們將該課程羣稱之爲“體驗星期五”。綜合實踐類拓展課程既包括傳統的節日課程、經典活動等,又有引導學生探究自然、體驗生活、瞭解社會的校本課程,如走遍杭城、四季課程等,主要安排在週二下午,此類課程羣稱之爲“快樂星期二”。

學校倡導“小時候選擇課程,長大了選擇人生”。以上兩大類課程從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爲學生提供最大程度的選擇,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提供可能。學生既可以在基礎性課程中選擇,也可以在拓展性課程中選擇。

三色課表:讓學玩活動有序

根據以上課程分類,反映到學生周課表中就有了三種顏色:奠基類基礎課程爲本色,資優類基礎課程爲間色,拓展性課程爲亮色。資優類基礎課程中有根據學生學科差異選擇的班級,如“思維體操”分AB 班,打破常規班級編制,學生走班學習;“體驗星期五”是學生自己選擇的體藝特長類興趣課程 ;“快樂星期二”基於全校性活動和年級特色活動而定。這 樣,每個學生都有一張獨一無二的三色課表。每學期初,學校根據上一學期對學生需求的調查結果和學校新開發的資源重新調整週二、週五兩個下午的課程,力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架構適合兒童發展的新時空

學生在校時間是一個常量, 而其個性化需求則是一個變量。爲儘可能保證不同學生或學生羣體能夠充分參與課程學習,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需要,我們重新規劃學習時空,讓學習可調節、可疊加、可移動,使其更具開放性和融合性。

靈活設置課時,讓學生學得更有效

根據國家和地方課程設置要求及課程內容的特點和差異,在保證課時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實行機動靈活的課時安排,將每節課40分鐘調整爲80分鐘和60分鐘的長課、35分鐘的標準課和15分鐘的短課。標準課主要用於奠基性基礎課程和資優性基礎課程的教學,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以及教育技術與課堂的深度融合,提高課堂效率,將節約出來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滿足其自主發展的需要。長課主要用於體藝類拓展課程和部分綜合實踐拓展課程,讓學生充分展開興趣活動和體驗活動。短課則以一個核心問題解決爲主旨,時間爲15分鐘左右,讓學生高聚焦高效率完成學習任務,如15分鐘晨間自由閱讀、午間主題談話等。還有一部分綜合實踐拓展課程無固定課時安排,結合學校專題教育活動開展。

開發育人空間,讓學生玩得更充分

學校充分疊加場地功能,努力讓校園每一方空間發揮育人價值。學校每個常規教室都有閱覽區、教學區、儲物區和衛生角,每個區域可以根據班級或學科特色凸顯其不同功能。還可以將閱覽室、餐廳、小禮堂、教學樓間的連廊、操場及邊上的長廊等都變爲拓展性課程的教室。學校把豐富的地方資源和生活場景作爲課程資源,研發設計了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快樂星期二”之“走遍杭城”行走德育課程, 讓學生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脈絡裏行走體驗,在“玩”的過程中收穫成長。

移動育人空間,讓學生學玩更自主

我們既讓信息技術走進課堂輔助教學,也讓虛擬人物走進校園和孩子一起學玩,更讓我們的線上課堂走出校園,讓互聯網成爲孩子自主學玩的自留地。學校各學科積累了許多優秀 的特色教學資源,自主研發“全科閱讀APP”“青雲端科學APP”“小學數學公開課公衆號”,還與移動公司共建“5G移動數字校園”,爲學生搭建更多“雲空間”,滿足了不同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育人時空的開放與融合,爲學生的學玩提供了多樣組合,讓學玩內容與方式變得豐富多樣,更爲學玩相融提供了可能。“人人天天學中玩”: 天天有畫展、天天有歌聲、人人愛運動、人人會勞動;“生生處處玩中學”:研四季課程、種一米菜園、養太空百合、解校園迷蹤、學非遺技藝、演經典劇目等;“名家參與助學玩”:學森課程、吳鵬游泳、鄭武籃球、王超音樂、美林教室、名醫課堂、非遺傳人等。只要學生對某一個項目感興趣,我們就提供專業高質的課程資源支持。

在學玩相融中實現學生成長

參與式課堂讓學生玩中育智

課堂是學生成長的主陣地。我們通過自下而上的經驗總結與提煉,努力探尋優質課堂的成功密碼和共同因素, 形成了強調“人人善表達、人人能實踐、人人愛思考、人人會合作”的SMART靈動課堂操作範式,S代表“每一個學 生”,M代表“善於溝通、傳遞信息”,A代表“會運用、實踐”,R代表“能反思、批判”,T代表“會團隊合作”。相比傳統的課堂,實現了以學習爲中心、以參與爲動力的“學玩相融”靈動課堂變革。

一是注重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學中玩。在基礎性課程教學中,我們通過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角色體驗情境、實驗模擬情境、遊戲貫穿情境等策略,把學科觀念與知識獲得融合在情境中,將學與玩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掌握學科觀念,獲得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數學、科學等學科中, 教師採用“可視化模擬”“生活化模擬”來創設情境,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通道,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體藝學科中,教師創設各類遊戲情境,將所授教材融於遊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模仿探究,在遊戲中充分協作、大膽實踐、友好競爭、歡快娛樂,學習審美和創造。

二是注重親歷學科實踐,讓學生在玩中學。我們既強化學科思維,又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在綜合問題解決中靈活自覺運用學科知識,進行跨學科實踐。通過項目化學習、遊戲化活動、場館式學習等促進學生通過跨學科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將知識有效遷移到新問題中,從而培育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讓學生經歷一種包含知識、行動和態度的“學玩實踐”,爲學生現在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通過體驗式活動實現玩中育德

學校重視德育活動的整體設計,做到月月有主題、週週有活動、 天天有項目、人人都參與。每項活動都以兒童喜聞樂見的遊戲、參觀等方式讓學生親歷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關愛與感恩,體會成長的責任與擔當。

一是注重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玩中育情。聚焦課程“學會關愛”育人目標,學校精心梳理系列德育經典課程,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總結出“明確遊戲任務、商討遊戲規則、準備遊戲用具、參加遊戲活動、結果展示交流”的校本遊戲化活動流程。如“口袋裏的雞蛋”,任務:護蛋一天;規則:蛋破即輸;用具:一枚生雞蛋;活動:雞蛋揣口袋一天;展示:護蛋日記、漫畫等。

二是注重活動的研究性,讓學生玩中明理。學校研製六年走遍杭城博物館、紀念館、地標建築等的場館課程,研發“場館研學手冊”,組織學生親歷場館,浸潤場館資源進行實踐探究。總結出“流程全知曉、背景早知道、知識全掃描、見聞相比較、意義細思考”的基本流程,在行走中瞭解城市的文明進程,懂得城市的包容與發展,增長見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是注重活動的社會性,讓學生玩中有擔當。學校不僅邀請各行各業家長及專業人士走進課堂,開設講壇,同時也爲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大事件創造機會。學生代表先後參與 G20 國際會議鮮花隊、全國大運會開幕式、國際友好城市交流演出、政府迎新會、央視大舞臺等,《小學生G20 讀本》《亞運會知識普及讀本》相繼出版。

創建多維評價模式

我們聚焦時代學子“四個學會”素養,對應健康素養、學業素養、 品德素養、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評價目的不僅指向學生現時的評價,更指向學生未來素養的提升。

學科素養:數據記錄過程,評價指向發展

各學科組教師不唯分數、不唯考試,從學科素養入手研發指向學科能力表現的評價指標體系,開發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及學科能力表現測評的“極客”“投票器”“AR跟蹤”“雷達圖”等平臺和工具,全面記錄日常學習過程。每個學生每學期末都能獲得一份動態跟蹤的“素養雷達圖”, 實現了從靜態評價走向動態評價,從結果評價走向過程評價,從知識評價走向素養評價,從當下學習評價走向未來發展的綜合評價。

品德修養:習慣養成手冊,行爲表現檔案

學校注重活動育人,親情育德。學生走進校園就開啓了一段溫暖的親情旅程。每一次學玩活動都有記錄,收錄到孩子的成長檔案袋,存放雲盤。班主任還用“行爲習慣小藍本”記錄學生關心他人、勤做家務、習慣養成的點點滴滴,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成長。學校將學生的日常表現與每個學期末少先隊員的“五彩之星”爭章活動相結合,開展“學校獎學金”評價。每年全校海選“十佳感動時代人物”,展示學生身邊的感人事蹟。

健康素養:細化健康指標,實時跟蹤干預

學校定期收集學生的近視率、齲齒率、肥胖率、達標率等身體健康數據和適應力、耐受力、自控力等多項心理健康數據,縱向跟蹤,掌握學生身體健康狀態的變化趨勢,進行科學干預。醫務室與體育組協同,關注每個學生的身體和體質狀況。

實踐素養:創建多樣平臺,選擇多種方式

我們倡導評價育人,不爲甄別和遴選,只爲激勵和發展 :時代孩子個個棒,只是棒得不一樣,讓學生的素養得以多維度多樣式完整呈現,鼓勵孩子實現無限可能。學校提供多樣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示,小至教室、走廊、校園,大至社區、景區、商場、劇院甚至央視的舞臺等,通過交互性展示及改進性評價,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學得紮實·玩出名堂”,歸根結底要看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否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據2019學年學生幸福度調查顯示, 93.99%的學生表示上學是一件開心的事;92.5% 的學生認爲學習負擔合理,學習比較輕鬆;99% 以上的學生喜歡新學習方式。 不爲成績,贏在成績,學生的學業表現更優秀。學生的優秀髮展帶動了教師的工作成就,激發了其工作的內驅力,教師隊伍的成長呈現出良好的態勢。學校教育形成了良性循環, 學生更快樂,教師更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