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 活動與交往 ,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2、內化性原則:指導學生把學習策略內化爲學習能力。

2020上教資筆試複習了這麼久,很多小夥伴還是覺得科二內容太多,主觀題難背,告訴我最想要的還是主觀題的乾貨,今天就滿足同學們的要求。時間緊任務重,先收藏再背誦喲!

2020上教師資格證考試《99道主觀題》來咯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一、原始形態的教育

(1)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2)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生產和生活。

(3)沒有專門的教師、固定的學生,也沒有固定的教育內容和場所

(4)沒有形成獨立的形態。

(5)沒有階級性。

二、古代教育的特點

(1)階級性和等級性

(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3)教育內容形式單一

(4)身份地位的象徵

(5)教育方法是崇尚書本,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6)教育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

三、近現代社會的教育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 世紀以後的教育

(1)終身化

(2)全民化

(3)民主化

(4)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五、近代中國小學教育的特徵

(1)定位爲普通教育、義務教育

(2)採用修業年限爲 6 年的“4-2”學制

(3)是打基礎的教育

(4)有了公立和私立兩類

六、 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

(一)特殊性

1、小學生的身心發展

2、小學生的發展可能性

3、小學生的能動性和主觀性

(二)基礎性

1、社會發展層面

2、個體發展層面

3、課程內容層面

(三)義務性

(四)全面性

七、 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驟

1.課題選擇

2.查找文獻資料

3.設計研究,制定研究計劃

4.實施研究,收集資料

5.分析、處理收集到的資料

6.撰寫研究報告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一、 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制約着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教育結構

3、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着教育內容、教學手段

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制約教育的領導權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制約着受教育權

3、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制約教育的性質 和目的

三、 文化對教育的制約與影響

1、文化知識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水平

2、文化模式制約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

3、文化傳統制約教育的傳統和變革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 保存、傳遞

2、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 選擇、整理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交流、傳播

4、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 更新、創造

第三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一、遺傳的作用

(1)提供可能(內部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成熟制約身心發展的過程及年齡特徵 格賽爾提出

(3)遺傳素質差異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二、環境的作用

(1)提供多種可能(外部可能性)

(2)積極與消極影響

(3)人在接受環境和作用時的主觀能動性

三、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1)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

(3)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

四、學校教育的特殊作用(獨特作用)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五、 身心發展的規律

(1) 順序性

(2) 不平衡性

(3)不平衡性

(4)個別差異性

(5)互補性

(6)階段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

(1) 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

(2) 人的自身發展特點與需要

(3)教育目的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與價價值觀

二、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基本精神)

(1)強調要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指明瞭我國教育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政治

導向。

(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說明了國家對培養人才的素質要求。

(3)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三、勞動技術教育

(1)意義:

①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②促進學生品德發展

③有利於學生掌握只是、形成技能、發展智力

④有利於增強學生體質

⑤有利於增強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⑥有利於完成升學和就業雙重任務,能讓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2)途徑:

①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勞動

②社區工廠、農村的勞動

③社會公益勞動

四、五育之間的關係

1、 德育:思想基礎

靈魂和統帥的作用——其他各育的基礎、核心

方向性的保證

2、 智育: 前提和支持作用

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3、 體育: 物質基礎

4、 美育: 動力作用

5、 勞動技術教育: 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五章 教師專業發展

一、教師的勞動特點:

1、複雜性和創造性

2、連續性和廣延性

3、長期性和間接性

4、主體性和示範性

二、教師的專業知識

1、本體性知識

2、條件性知識

3、實踐性知識

4、文化知識

三、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

1、關注生產階段

2、關注情境階段

3、關注學生階段

四、教師成長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進行教學反思

(1)反思日記

(2)詳細描述

(3)交流討論

(5)行動研究

第六章 課程

一、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和兒童(學生)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社會需求(社會)

2、學科知識水平(知識)

3、學習者身心發展特點(兒童)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依據

1、課程目標

2、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身心發展水平

3、社會發展

4、科學文化知識

三、課程實施的結構

(1)分析教學任務:備教材;課程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

(2)分析教學任務:備教材;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備學生;

(4)選擇並確定教學模式:備教法; 教師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寫計劃;

(6)組織並開展教學活動(中心環節):教學實施;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教學評價。

第七章 學習的心理基礎

一、 注意的類型

分類依據:有無預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

(1)無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後注意

二、 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廣度

(2)注意的穩定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轉移

三、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材料性質、材料數量、學習程度、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識記方法、時間因素、

情緒和動機。

四 、記憶的提高

(1)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重視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五、有效組織複習的方法

(1)及時複習;

(2)合理分配複習時間;

(3)分散複習與集中複習結合;

(4)複習方法多樣化;

(5)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複習;

(6)嘗試回憶與反覆識記相結合。

六 、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1)、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2)、豐富學生知識,擴大表象儲備;

(3)、創設想象情景,引發想象;

(4)、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喚起學生的想象。

七、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四個基本概念

(1)圖式:認知結構,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

(2)同化:新信息納入圖式,豐富圖式—量的增加。

(3)順應:圖式不適應新的信息,要改變、修正原有圖式—質上發生改變。

(4)平衡: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的。

八、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 歲):客體永久性。

(2) 前運算階段(2-6/7 歲):

①出現語詞或表象——延遲模仿。

②不守恆:量杯實驗。

③不可逆。

④泛靈論-認爲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靈性的。

⑤自我爲中心-“三山實驗”。

(3) 具體運算階段(7-11/12 歲):

思維可逆,守恆,去自我中心。

具體運算的特點和前運算階段特點對立。

(4)形式運算階段(11/12 歲以後)

抽象邏輯思維,可以進行命題運算、邏輯推理。

九、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已有的知識經驗。

(二)已有的知識經驗。

(3)心理定勢:重複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

(4)功能固着:只看到常用功能,看不到其他功能。

(5)原型啓發:

(6)情緒與動機。

(7)個體的智力水平。

十、影響人格的因素

(1)遺傳

(2)環境

(3)家庭教養方式

(4)自我

第八章 學習動機

一、學習動機的功能

(1)激發功能:學習動機能促使個體產生學習行爲;

(2)指向功能:學習動機能使學習行爲朝向一定目標;

(3)維持功能:學習動機調控學習

二、耶克斯 — 多德森定律

(1)中等強度的動機學習效果最好。

(2)任務難度越高,最佳動機水平越低;任務難度越低,最佳動機水平越高。

(3)動機水平和學習效果之間呈倒 U 形關係。

三、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 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四、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直接經驗

(2)替代性學習經驗

(3)言語勸說

(4)情緒喚醒

五、內部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1、成就動機的培養;

2、歸因信念的訓練;

3、自我效能的增強;

4、學習中自我價值的維護;

5、學習自主性的支持;

6、成就目標的引導。

六、外部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1、表達明確的期望;

2、及時且經常性的反饋;

3、合理運用外部獎勵;

4、有效的運用表揚。

第九章 學習遷移

一、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1)精選教材—原理+例子

(2)合理安排教材內容—由易到難

(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先教的要促進後教的

(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第十章 學習與學習理論

一、加涅學習結果的分類

(1)言語信息:語言表達的知識

(2)智慧技能:運用符號與概念

(3)認知策略:調控認知活動。

(4)動作技能:習得整體動作模式

(5)態度:對人、事、物的內部狀態

二、程序教學

(1)小步子:將材料分爲若干個小步子;

(2)自定步調:學生自定步調,循序漸進;

(3)積極反饋:對學生的積極反應及時給以反饋;

(4)低錯誤率:高效快速降低錯誤率。

三、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1)動機原則:激發動機;

(2)結構原則:最佳的知識結構:動作、圖像、符號(語言);

(3)程序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到深;

(4)強化原則。

四、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1)客觀條件:學習材料本身必須有邏輯意義。

(2)主觀條件:①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②學習者必須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五、 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1.知識觀:知識是人的認識,不是客觀存在的,是動態的。

2.學生觀:學生不是空着腦子走進教室的,學生經驗世界豐富性、學生有差異性,

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社會互動性和情景性。

3.學習觀:

(1)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2)學習的社會互動性:有互動。

(3)學習的情境性:知識有適用的範圍。

4.教學觀:情景式教學、合作學習。

和學習觀對應。

第十一章 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一、知識學習過程

(1)知識的獲得

(2)知識保持

(3)知識提取

二、知識有效概括的措施

(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變式

(3)科學地進行比較

(4)啓發學生自覺進行自覺概括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

(1)操作定向階段

(2)操作模仿階段

(3)操作整合階段

(4)操作熟練階

四、 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1、準確的講解與示範;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關鍵環節);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內化

六、智力技能的培養方法

1.展開與分解性策略;

2.變式練習策略;

3.反饋策略;

4.條件化策略。

七、智力技能的培養要求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和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徵,正確使用語言。

第十二章 學習策略

一、學習策略訓練原則

1、主體性原則:注意發揮和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

2、內化性原則:指導學生把學習策略內化爲學習能力;

3、特定性原則:針對不同學生,適合不同的學習策略;

4、生成性原則:生產新的東西,更深度理解知識;

5、有效監控原則:確認所學策略是否有效,適合什麼任務;

6、個人效能感原則:有自信。

二、訓練學習策略的教學方法

1、注重元認知監控和調節策略;

2、有效運用教學反饋;

3、提供足夠的教學時間

第十三章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

一、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

1、外部條件:

(1)家庭教育:學生的態度與品德特徵與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係

(2)學校教育:主導作用

(3)社會風氣:社會上的好的、不好的風氣都會影響道德信念和道德價值觀的形成

(4)同伴羣體:受班集體裏的整體風氣影響。

2、內部條件:

(1)認知失調:知行不一致。

(2)態度定勢:刻板印象。覺得摔倒的老太太都是碰瓷的。

(3)道德認知:道德判斷水平。小孩子的道德認知水平比較低。

二、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論

1 、自我中心階段/ / 無律階段(2 到 5 歲) ( 無律期)

特點:以自我爲中心開思考問題,規則沒有約束力,處於“無律期”。

2 、權威階段/ / 他律階段(5到 8 歲) ( 他律期)

特點:無條件的服從,以行爲的結果來判斷好壞。

3 、可逆性階段/ / 自律階段(8 到10 歲) ( 自律期)

特點:規則可以改變,以行爲動機作爲評判標準。

4、 公正階段( 公正階段( 10 到 12 歲)

特點: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賦予同情心

三、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三水平六階段

1 、前習俗水平(0 到 9 歲)

(1)懲罰與服從取向階段 ( 看行爲後果) :爲了避免懲罰而服從規範

會受到懲罰的行爲就是錯的的,是不可以做的

不會受到懲罰的行爲就是好的,是可以做的

(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 看利益滿足) :“自私自利”

符合我利益的就是好的,可以做的

不符合我利益的就是不好的,不可以做的

很多成年人的道德發展停留在這個階段

2、習俗水平( 10 到 20 歲)

(1)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好孩子階段 ):做好人

凡是社會大衆認可的,就是對的;

沒有得到認可的,就是錯的。

(2)遵守法規取向階段(好公民階段) :遵守法律法規

遵守規則的行爲就是好的,

不遵守的就是壞的。

3 、後習俗水平( 20 歲以後,很少人達到)

(1)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 規則可改變)

法律與道德規範是大家共同約定的,也是可以改變的。

( 2)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良心辦事)

自己選擇,人類道義高於一切。

四、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徵

1、形成和諧的道德認識能力

2、道德言行從比較協調到逐步分化

3、表現出自覺紀律的形成

五、良好態度於品德的培養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羣體約定

4、價值辨析:具有分別是非的能力

5、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第十四章 德育

一、德育過程基本規律

(1) 德育過程是一般從道德認知開端,但又有多種開端, 對學生的 知情意行 的培

養提高的過程 。

(2) 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 思想內部矛盾運動 的過程 , 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一的過

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 活動與交往 ,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反覆的、不斷前進的過程。

二、德育原則

(一)方向性原則

(二) 知行統一原則

(三)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四)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五)因材施教原則

(六) 長善救失原則 ( 發揚積極因素 , 克服消極因素 原則

(七)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平行教育)

(八)疏導原則

(九)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三 、德育方法

(一) 說服教育法 —— 德育的基本方法

貫徹要求:

(1)明確目的;

(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 ;

(3)注意時機;

(4)以誠待人。

(二) 榜樣示範法

(三) 指導實踐法

(四) 情感陶冶法

貫徹要求:

(1)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

(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設;

(3)與啓發說服相互結合。

(五)品德評價法。

(六)品德修養法

第十五章 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

1、對現實的有效知覺;

2、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

3、自我調控能力;

4、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5、人格結構穩定與協調;

6、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二、心理輔導的途徑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2.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各科教學中逐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開展個別心理輔導或諮詢;

6.開展小組輔導;

7.對學生進行家庭的心理輔導教育。

第十六章 美育

一、美育的作用

1、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2、培育學生心靈美、行爲美;

3、美育對的與、智育、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

第十七章 小學兒童的安全與健康

這一章的知識點基本上以選擇題的形式考察

第十八章 班級管理

一 、班主任的任務和基本職責

(1)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德(重點)

(2)督促學生努力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智

(3)指導學生課外生活,關心身體健康。——體

(4)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勞

(5)指導班委會、少先隊和共青團工作。——班級管理

(6)做好家長工作,爭取社會有關方面的配合。——家校合作

(7)評定學生操行。——每個學生管理

二、 班主任的工作內容

(1)瞭解和研究學生: 前提、基礎和首要環節

(2)組織和培養良好班集體:中心環節和首要任務

(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

(4)班級日常管理

(5)操行評語

三、良好班集體的四基本特徵

(1)明確的共同目標;

(2)健全的組織結構;

(3)共同的生活和活動準則;

(4)班級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氣氛。

四、班集體的發展階段

(1)班集體的組建階段

(2)班集體的形成期階段(核心形成階段)

(3)班集體的成熟期階段

五、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的策略

(1)確定共同的奮鬥目標;

(2)選拔和培養學生幹部;

(3)建立嚴明的班級紀律;

(4)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良好班集體的一個重要標誌;

(5)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六、家校聯繫的基本方式

家訪;班級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沙龍;家長委員會。

七、班級日常管理

1、環境管理

2、教育性管理

3、操行評定

八、教師撰寫操行評語原則

1、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性格;

2、全面性——德智體美勞:指出優缺點+努力方向;

3、發展性——發展眼光看待學生;

4、鼓勵性——羅森塔爾效應(期望效應);

5、可接受性——認知上可以理解、情感上可以接受。

九、班級管理原則

1.方向性原則:思想正確;

2.全面管理原則:面向全體學生;

3.自主參與原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4.教管結合原則:教育+紀律;

5.全員激勵原則:激勵全體學生;

6.平行管理原則—集體影響個人+個人影響集體。

十、班級管理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

2、目標管理法;

3、榜樣示範法;

4、情境感染法;

5、規範制約法;

6、輿論影響法;

7、心理訓練法;

8、行爲訓練法。

十一、課外活動的特點

1.自願性——選擇的權利;

2.靈活性——內容、形式上的靈活;

3.實踐性——學生動手操作;

4.自主性——學生是主體。

十二、維持課堂紀律的策略

(一)建立積極有效的課堂規則——規則先行

(二)合理組織課堂教學——老師做好自己

(三)做好課堂監控——老師管好學生

(四)培養學生的自律品質——教育學生自己管好自己

第十九章 教學實施

一、一堂好課的標準

(1)目標明確;

(2)重點突出;

(3)內容正確;

(4)方法得當;

(5)表達清晰;

(6)組織嚴密:不急不慢不冷場;

(7)氣氛熱烈(評價好課的根本標準)。

二、我國目前小學教學原則及運用

教學原則類型:直觀性原則、啓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理論聯繫實際原則、量力性原則、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原則

三、班級授課制的評價

(1)優點

①有利於經濟有效的、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②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③有利於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④有利於系統知識的傳授。

(2)不足

①不利於因材施教;

②不利於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

③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

第二十章 教學評價與反思

一、課堂小結的基本要求:

(1)課堂小結要有計劃性——備課時準備好;

(2)課堂小結要有及時性——新授完及時總結;

(3)課堂小結要有針對性——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

(4)課堂小結要有引導性——啓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5)課堂小結要有簡明性——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二、“新課改”的評價觀(發展、激勵):

評價觀 :

(1)評價的目的是促進發展;

(2)評價內容多元化;

(3)更注重評價過程;

(4)評價方式多樣化;

(5)評價主體多元化。

三、“新課改”新課改”的學生觀、教師觀、教育觀:

學生觀 :

(1)學生是完整的生命個體;

(2)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3)學生身上蘊藏着巨大的發展潛能;

(4)學生需要人文關懷。

教師觀 :

(1)對待師生關係上,強調尊重、讚賞、民主、互動、教學相長;

(2)對待教學上,強調幫助,引導啓發;

(3)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與終身學習;

(4)對待其他教育者,強調合作。

教育觀:

(1)學生素質的全面化;

(2)教育價值的多元化;

(3)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4)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5)學生髮展的終身可持續性。

能看到這裏的同學,用心了!今年一定一次過,記得收藏,順便關注我,經常有好東西發給你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