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匈奴非常傲娇,目中无人,但是我的弟弟苏辙可是人中龙凤,这里的“麟”指的就是苏辙,苏轼在鼓励自己的弟弟:你去到契丹之后,一定要有风度,要把我们大国风范表现出来,不要让他们小看了你。但是诗中苏轼引用李揆的故事,并不是说苏辙和李揆一样,相反,作为爱国诗人,苏轼很鄙视李揆的所作所为,但是当时的时局确实不明朗,契丹为了自己的发展,几次扣留宋朝派去有才学的使者。

自从去年教育部发布了消息,要求以后高考语文阅读量要增加,特别是古文部分,将有大幅度提升,一时间全国家长哗然,许多孩子开始囫囵吞枣起古诗词。

但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消化呢?这不,去年的一篇古诗词赏析就考倒了许多考生,这首诗是谁的呢?诗的难点又在哪里呢?

​图片:家长们剧照

高考语文考的是综合实力,平常阅读量不仅要多,范围还要广,特别是古诗词方面,这首《送子由使契丹》是考生们公认看过去简单,但实则很有底蕴,理解很有难度的古诗,因为这首诗如果不懂当时的背景、历史,就会很容易理解错误,判断失误。我们一起先看看《送子由使契丹》的内容,见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送子由使契丹》

首先来看看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苏轼写给自己亲弟弟苏辙的送别诗,苏轼苏辙两兄弟感情非常深厚,兄弟俩从小生活在一起没有分离过,一直到苏辙23岁考取功名后不得不远离兄长去当官。

之后虽然因为各种原因两人长期分离,并没有因此生分。苏轼虽然才名在外,但是为人正直不懂得迂回,所以在官场上并不得意,甚至还一直被他人陷害,更因此连累了苏辙的前途。

可是苏辙从来没有抱怨过,反而是无条件的支持鼓励自己的兄长,两人即便没有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也保持长期书信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所以当听说苏辙要出使契丹,反复思量之后,苏轼还是觉得写一首诗来送给自己的弟弟。

图片:苏轼与弟弟苏澈画像剧照

第一句就说出兄弟俩长期分离两地已经是常态了,这次苏辙要去契丹,虽然路途遥远,时间长,但是显然苏轼对于这种分离已经司空见惯,也不会因为这一次的分离而悲伤不已,这样的开场白既有亲人长久不得见面的悲伤,又有男子志在四方的坚强。

第二句“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古时候交通不便,出个门都要十天半月,更何况是去契丹,更是一路艰辛,虽然使者能够配上最好的驿马,但是迎着风雪赶路,作为兄长,苏轼用一句“不辞驿骑凌风雪”说出了对弟弟心疼的真实感受。

图片:使者骑驿马剧照

但是下一句却是对自己弟弟的肯定和鼓励,“要使天骄识凤麟”。要理解下一句就要有些历史常识了,这里的“天骄”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其实是不同的。

最早使用“天骄”这个词的是匈奴,当年匈奴财大气粗,兵力雄厚,因此他们总是以“天骄”自称,到了后来经过衍生,天骄也被当做是其他外族的统称,《沁园春·雪》这首诗中,也用“天骄”来称呼成吉思汗。

匈奴非常傲娇,目中无人,但是我的弟弟苏辙可是人中龙凤,这里的“麟”指的就是苏辙,苏轼在鼓励自己的弟弟:你去到契丹之后,一定要有风度,要把我们大国风范表现出来,不要让他们小看了你。

图片:匈奴财大气粗剧照

第三句“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弟弟你去到那遥远的沙漠,也要常常回头看看我们故乡的明月,希望你晚上的梦境里能有我这边的山水美景。这一句看似简单,其实饱含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如果契丹的单于问你是不是宋朝最有名的才子,你千万要低调处理,不要说出自己的才名。

一、理解难点

仅从字面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并不难理解,通篇并没有什么隐晦的寓意,可是高考中出现的一道题却真的让许多考生误入坑了,见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围绕《送子由使契丹》出的考题

很多考试之所以会做错题目,根本还是在于,对这首诗当中引用的一个历史故事理解不透彻的原因,这个故事是关于唐朝宰相李揆的。

李揆家世显赫,按照宗谱来说他可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人,自己本身也才学过人,考上进士后引起唐皇的注意,入京做官。

李揆知识面广,见识非同一般,因此在许多大事上他的判断能力还是极强的,只是李揆最要命的缺点就是太看重名利了,他做任何事情都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然后才会去想皇帝的需求。

因为这样,他总是在官场上得罪人,几次被贬,甚至因为没有收入,全家几百号人依靠乞讨度日。到了七十四岁的时候还被同僚挤兑,派去番邦做特使。

出使番邦,原本李揆年事已高,这应该是他最后一次为国效力,但李揆从来都是从自己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因此,在到达番邦之后,单于问他是不是唐朝第一才子李揆的时候,李揆坚决否认,最后得以保住性命,回到唐朝。

图片来源于网络:唐朝宰相李揆画像

但是诗中苏轼引用李揆的故事,并不是说苏辙和李揆一样,相反,作为爱国诗人,苏轼很鄙视李揆的所作所为,但是当时的时局确实不明朗,契丹为了自己的发展,几次扣留宋朝派去有才学的使者。

如果苏辙承认自己才学过人,那么被扣留下来的可能性极高,干脆让契丹大王觉得苏辙只是个普通的跑腿,回乡的几率才会高。

很多考生不会选择B,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李揆的内心世界,苏轼显然不会将自己的亲弟弟和一个自私自利,只追求名利的人排在一起,只是出于对弟弟人身安全的担忧,才想到用这招。

图片:契丹大王剧照

D答案也是很多考生容易选错的,通篇读下来,我们已经明白了苏轼的顾虑,但是他让苏辙表露谦恭的态度,并不会因为他觉得人要谦虚,相反,苏轼傲骨铮铮,他不仅觉得自己才学过人,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卓尔不群,还有自己的父亲也是顶梁柱之一。

这样的家境自然让苏轼有种天然的傲气在里面,因此他绝对不会劝说自己的弟弟要谦卑,而是要更大方,表现出大国风范的淡定和从容。

图片:苏轼漫画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公布出来之后,很多考生都懊恼不已,没想到苏轼竟然这么能吹,也没有真正理解苏轼想要表达的东西,自然就出现判断失误,由此我们也看出,阅读对于当今孩子的重要性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工作室团队制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