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清明伴着綿綿細雨來到我們身邊。當我們手捧鮮花,又一次走向那個埋葬着雖與我們天人相隔、卻永遠密不可分的先人們的地方,曾經的傷感還在,但是,卻似乎又多了幾分與往日不一樣的釋然與豁達。

也許,當我們真正理解何爲生命,也許,當我們開始領悟人生的真諦,也許,當滿山蒼綠青翠欲滴……我們才能更深切地體味清明這個節日存在的意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歲時百問》中所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每年的清明是在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間,而此時正處於仲春和暮春之交,春光明媚而草木吐綠,自然是踏青的好時節。

只是,既歡樂於“春城無處不飛花”,又何必感嘆“只恐風花一片紅”?既是“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又何須擔憂“怕梨花落盡成秋色”?更不提那“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淒涼?

古代詩人們對清明的描繪,集美好、傷感於一身,正是取決於屬於清明的另一層更爲重要的內容:它已成爲一年中最主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前後,掃墓祭祖是它的基本主題,而大多人在掃墓之後,順便在這大好春光裏踏青郊遊,也爲這個原本哀傷的節日添了些暖意,多少消除了些人們內心的傷痛之情。

其實,更多的是令萬千凡俗有了一個紀念先人的最合適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在這明媚春光裏與後輩子孫相聚,在這和風細雨中感受親情的美好。

初次上墳的記憶,十分模糊。爺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因病去世,從那時開始,每一年父母親都會帶着我和弟弟清明掃墓。之後,大約十多歲時,外公離我們而去,二十幾歲時,奶奶走了,三十多歲,外婆於九十三歲高齡仙去;而剛入不惑之年,最親愛的母親則永遠離開……

每一年都會有無數生命因種種不可抗拒的原因去了另一個世界。悲痛欲絕的是他們的親人,但生老病死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縱然是壽長800歲的彭祖,也終化爲一杯土,湮滅在漫長的時光裏、消亡於滾滾紅塵中。

只要我們知道,每一個親人,都曾陪伴我們走過人生一個又一個重要的階段,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而我們也要如同他們一般,陪伴着自己的孩子走過每一天每一年,還有我們的下一代,一代又一代……離開,只是暫時的分別,思念,卻是永久的相守。

鮮花、香燭、紙錢、鞭炮……所有的形式,無非是一種安慰,給活着的人們一個希望。而所有的希望,終究會化作一股股無窮的力量,注入每個人的體內,並代代相傳。生命永延續,血脈在承傳,笑看風雲起,揮袖輕別離。緬懷失去和感嘆凋零,只是因爲太愛這美好的生命,太留戀這精彩的人世間。

一路踏青而去,輕輕的腳步,生怕驚擾了先輩們的美夢。在這樣的季節裏,思念是胸口的刺,唯有這漫眼嫩綠的愛撫,這清新空氣的滋潤,方能緩解心中那不可除卻的傷痛。

寧願相信,我們是爲踏青而來,面帶微笑,手執柳條。

寧願相信,我們因愛這青草的季節,而將一切悲傷過往消散於雲煙之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