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和春節要到了,又有一波苦逼的年輕人要回家(被迫)相親,或是帶男女朋友見父母。

我聽了一個笑話:一個妹子帶男朋友回家過年,一進門就說:“爸,媽,你們看我帶什麼好東西回來了!”男朋友跟在後面,瑟瑟發抖。

我覺得,對於被帶回家的“好東西”來說,這是個很寶貴的機會,除了被對方父母考察,也可以近距離觀察一下對方的家庭。在部分地區,過年相親要去對方家裏,那也一樣可以趁機觀察。

按照傳統觀點,觀察對方家庭,是爲了看兩家是否門當戶對,風俗一致,比如結婚給不給彩禮。從心理的角度考慮,觀察對方家庭,是爲了瞭解對方的家庭關係,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測,對方未來與自己相處,是怎樣的情景。

婚姻是兩個人的,也是六個人的,或是更多人的。結婚的兩個人,都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帶來了雙方父母的影響,也帶來了習慣已久的關係模式。很多時候,不用到結婚,在認真的戀愛中,各自家庭的影響也能明顯地體現出來。

拿我的前男友(以下簡稱EX)和男朋友舉個栗子。

我和EX感情曾經很好。之所以會分手,按照他的說法,是因爲有太多客觀原因無法解決,比如異地戀、姐弟戀(比他大1歲)、父母反對、讀博不能結婚等等。因爲問題無法解決,我一直非常焦慮,讓他壓力很大。 

按照我的觀點,困難固然存在,但最讓我失望的是,他從來不用行動解決問題,只是告訴我他無能爲力,讓我妥協。等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隻有我一個人在努力,這樣的等待既沒有意義,又沒有希望。

我們的協商過程概括起來是這樣的:

我:你可以到上海讀博嗎?復旦中文系也挺好的。

EX:不行,我們學校因爲一個項目跟復旦有矛盾,我害怕去了被欺負。

我:我可以去南京,不過辭職是件大事(當時我在中科院工作),我想先見過雙方父母再去。

EX:我們家習俗是馬上要結婚了才見父母,這麼快見面會嚇到他們。我媽不希望我這麼快結婚,她還想買買買,不想有壓力。

我:要等多久可以結婚?

EX:最近五年不行,我爸說,讀博期間不能結婚。而且結婚想想就很麻煩,我怕麻煩。

我: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就貿然辭職,我會覺得很難安心。

EX:那我也沒有辦法。焦慮那麼多沒有用,先過來再談別的。你覺得如果你在這邊好幾年,我父母不會感動嗎?

後來又出了很狗血的事情。

我本來想考研去南京,順便適應環境。正在複習,EX忽然打電話說:“啊啊啊,我們全家看了你照片,說你太老了不好看,輪番來跟我鬧,要我分手,怎麼辦?”“都誰在跟你鬧?”“我外公、外婆、爸媽、小姨、表妹……”

對此我很震驚。第一是他的情商感人,第二是他全家都摻和進來,第三是反對理由匪夷所思。他顏值不比我高,體弱多病,工作未卜,家境和父母文化程度均低於我家,不知哪來的底氣。

最終分手了,他全家沒道過歉。EX一再對我說,他全家都非常善良,我覺得這非常可怕。可能他全家都對他很好,但是我認爲,一個人善良的底線,不在於對親近的人多好,而是對無辜的陌生人不去傷害。

(當然了,這裏可能有個分歧。有些直男或許認爲評價年輕女性又老又醜不算傷害。嗯,你知道蕭峯爲什麼倒黴嗎?)

我那時總結的規律是:以後戀愛千萬要看對方家庭成員的素質,不然糟心事兒可太多了。不過,這也只是家庭對感情的影響中,非常明顯的那部分。還有一部分,隱藏在水面下,但影響更加深遠。我也是跟現在的男朋友相處後,才明白的。

可能是命運想要告訴我,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我和男朋友在一起之後,發現前一段感情中存在的困難,一個不少地又出現了。依然是異地(南京變成北京),依然是姐弟戀(男朋友和EX差一個月),對方依然是碩士在讀(南大變成北大),風俗依然不變(男朋友和EX是老鄉),父母依然反對(有省委書記的侄女看上男朋友)。

這樣的巧合也是沒誰了……我想去知乎回答問題:每次打遊戲都遇到同樣的怪是怎樣的體驗?

幸運的是,雖然感情的困難相同,但發展卻大有不同。

異地怎麼解決?男朋友在北京找了個工作,申請外派到我身邊。我很感動,剛好要轉行,就考研到北京了。現在我們一起在北京生活,正在看房中。

必須要結婚才能見父母的風俗呢?男朋友說:“那都是扯淡。你想見我就帶你見。” 

父母反對怎麼辦?男朋友說:“你放心,我肯定罩着你。”他軟硬兼施,先和父母斷聯了一陣子,然後在家裏循環播放我的優點,鋪墊好之後帶我回家。他還找了位社科院研究易經的研究員占卜,看我們的姻緣。結論是:“我這麼多年來,從未見過如此美滿的婚姻。”有權威背書,他父母自然同意,現在對我很好。以後誰遇到父母反對,可以參考這一段,不用謝。

爲什麼男朋友和EX遇到的問題相同,解決問題的方式卻如此不同呢?

有朋友說:“因爲EX不夠愛你。”這是一個通用的答案,任何沒有走下去的感情都可以說是不夠愛。但是,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男朋友說“我肯定罩着你”時,我們纔剛剛在一起一個月,並沒有很深的感情。他之所以這麼做,很可能這是他一貫的行爲方式。

我後來問他:“你當時爲什麼一定要罩着我?”

他說:“保護自己的女人,不是男人該做的事嗎?我媽曾說過,只要有我爸在,她什麼都不怕。我要做一個像我爸一樣的男人,讓你在我身邊,什麼都不怕。”

我非常感動。事實證明,男朋友說到做到。同時,這段話也讓我明白了男朋友和EX爲什麼如此不同,他們剛好代表兩種類型的人。

“我要做一個像我爸一樣的男人。”這是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的男孩對自己的性別認同。

“俄狄浦斯情結”指男孩與父親競爭、想要獨佔母親的慾望。“俄狄浦斯期”是人格發展的必經階段,處於這一時期的男孩對父親有着複雜的感情,一方面嫉妒父親奪走母親的愛,另一方面害怕父親會發現自己對母親的感情,因而懲罰自己。

如果父母相愛,男孩就會明白,儘管母親愛他,但父親纔是母親最好的伴侶。最終的結果是,男孩認同父親,希望成爲父親那樣的男人,贏得像母親一樣的女人。這是男孩形成性別認同、成長爲男人的必經階段。

而如果父母之間關係疏遠,或母親看不起父親,或父親逃離家庭,男孩很容易獨佔母親,就少了與父親從競爭到認同的過程,最終無法完成作爲一名男人的性別認同,也難以與女性維持長久的伴侶關係。

男人的性別認同包括哪些呢?

如同《教父》中所說:“女人和孩子可以無憂無慮,而男人不行。”男人要堅強,勇敢,有擔當,目標明確,用行動解決問題,保護女人和孩子,承擔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或許有人說,這是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人的束縛,但另一方面它也讓男人獲得能力與個人魅力。

男朋友小時候,爸爸一直在他身邊。我去他家時,看到他父母感情很好,會一起買菜、做飯、旅行。男朋友說起親人和長輩,多提到爸爸、叔叔、舅舅,還有爸爸的男性朋友們。父母的良好關係,讓他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同時身邊的男性長輩也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共同幫助他完成了作爲一個男人的性別認同。“要保護自己的女人”,就是這種性別認同的具體體現。

EX的父親由於工作,很早就去了另一個城市,他媽媽每天帶着他去外婆家喫飯。他說起親人,總是媽媽、外婆、小姨、表妹,從未主動提起他爸爸。父親在家庭中缺席,同時又缺少其它男性榜樣,讓他的性別認同發展不太順利。EX曾說,他從小總是和女孩一起玩,很多年來都覺得自己是個女孩。我能感覺到,他面對問題時,更多采用女性化的處理方式,傾向於感知對方情緒,而不是直接解決問題。

男人的進階版,則是父親。因爲男人並不像女人一樣,可以百分百確認孩子是自己的,因此父親的角色在很多時候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從家庭和文化中習得的。一個人對待孩子的方式,常常與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一脈相承。

男朋友對我說過很多次:“我爸真心愛我。”“我爸陪我一起去過好多地方。”“我爸非常大方,給我花錢從不心疼。”他也很願意跟我討論未來孩子的話題,說:“我拿到了北京戶口,將來孩子可以在北京高考。”“以後他要是學習不好,就去讀藍翔。”“我要帶他認識大自然。”

從男朋友身上,我能鮮明地感覺到這種父親角色的傳承,都是一樣的關心和陪伴孩子(哪怕孩子還在想象中)。

而EX,或許因爲從小父親和家庭的關係不緊密,他沒有習得父親的角色。每當我試圖跟他討論未來的孩子時,他都非常煩躁,說:“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我並不是想說,EX是個渣男。他有他的優點,比如溫柔、細心、有審美。他只是因爲成長環境的原因,不適合共同養育孩子的異性戀模式,但有可能適合其它關係模式。

同時,也並不是原生家庭出現問題的人,就註定無法成爲好伴侶。意識到問題,努力去改變,人是可以成長的。EX意識到了問題,但拒絕改變,這才導致了最後的分手。

雖然栗子舉的都是男性,但女性原生家庭的影響,也一樣重要。

總之,第一次去男/女朋友家,或相親對象家,都可以注意觀察。大過年的,一般人不會當着客人面吵架,但他們對待彼此的態度、語氣、肢體語言,以及誰買菜、做飯、做家務,喫飯時的座位安排,都可以反映出一家人的關係。這很可能就是你未來生活的預演。

排除掉存在重男輕女、家庭暴力、父母過度干涉孩子、有一方當甩手掌櫃等現象的家庭,離未來的幸福就又進了一步。

原作者名: 丹朱AI

轉載來源: 銀河系生活指南(ID:DanZhu_N)

轉載原標題: 比門當戶對更重要的,是伴侶的家庭關係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