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11月16日《人民公安報·劍蘭週刊》

懷念

我的戰友張欣

□李 動

幾周前我與張欣還通過話,相約聚一聚,沒想到他突然走了。

人有的時候真是太脆弱了。我想起十多年前採訪他的事。當年我每週五下午都去採訪他,持續了半年。他記憶力驚人,全憑口述,我記錄了3本筆記本。

1999年,張欣被公安部聘爲“特邀刑偵專家”,我慕名前往採訪。第一次採訪是在他的辦公室,20多平方米,佈置得乾乾淨淨。窗口邊擺放着幾盆吊蘭,充滿生氣。沙發旁放着一臺電腦,邊上整齊地擺放着各種模擬嫌疑人的畫像。

我讀中學時,也學過多年繪畫,所以我的採訪首先從繪畫聊起。原來張欣在讀小學時就開始喜歡畫畫了,當時也沒有人教,只好自己照着連環畫《西遊記》學習,其實是憑興趣在隨性塗鴉。1977年春天,他參軍後,在部隊舉辦的黑板報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被送到海軍俱樂部培訓。當時有李可染、範曾、呂恩誼等畫壇名家上課,還有啓功先生上書法課,都是免費。3個月後,張欣回到連隊,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給戰士畫頭像,全連官兵都讓他畫遍了,進步神速。

我當過幾年空軍,我們又聊軍旅生涯,有種相見恨晚之感,轉眼幾個小時過去了,雖然採訪沒有切入主題,但彼此聊得頗爲開心,一見如故。

第二個週五,我又來到他的辦公室,我們彼此已經變得好像老朋友一般,他對我講起了他從警的經歷。1982年秋天,他復員回到家鄉松江,在松江火車站當了一名鐵路警察。後來因爲他喜歡舞文弄墨,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小通訊,被調至鐵路公安處辦公室。1986年夏天,張欣根據目擊者敘述,隨手塗鴉了一幅模擬畫像,結果根據這幅模擬畫像抓到了犯罪嫌疑人。上級領導知人善任,將張欣調入刑偵部門的技術組,專門從事模擬畫像工作。

臨摹或寫生,像是依葫蘆畫瓢,但是在沒有見過犯罪嫌疑人的情況下,憑藉描述來默寫人像,絕非易事。張欣在刑偵部門的第一年就畫了1萬多張頭像,功夫不負有心人,長時間的練習讓他漸漸摸出了路子,狠下苦功換來了小試牛刀的成功。

轉眼已到下班時間,我拉着張欣去喫飯,他卻婉言謝絕,問他原因,他解釋說:“我一年中有200多天在外出差辦案,老不在家喫飯,所以在上海,我儘量不去應酬,多陪陪家人。”對此,我非常理解。

再次採訪,我問起刑偵專家是怎麼回事,他拿出了公安部頒發的聘書,回憶起了1995年連續協助公安部偵辦4起大案的經過。從那以後,他聲名鵲起,各地請求他協助破案的人絡繹不絕,他來者不拒,四處奔波,雖然疲憊,卻樂此不疲。他說破案是警察的天職。不管是風霜雨雪,還是千里迢迢;不管是節假日,還是生病期間,只要有求,他都迅疾前往,從來不提報酬和條件。

採訪中我問張欣:“你一共參與偵破了多少案件?”他笑曰:“我統計過,大約10000起吧,協助破獲的刑事案件1000餘起,其中兇殺案150餘起,爲各地製作模擬畫像1萬多幅。”

後來聽說他在太原爲一起案件的嫌疑人模擬畫像時,痛風發作,被擔架擡回了上海。我勸他說:“你要注意身體,不要再白天黑夜連軸轉了。”張欣說:“是啊,全國每年這麼多案件,我即使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所以我答應領導,幫助每個省培養一個徒弟。我現在已爲江蘇、浙江、遼寧等省公安廳帶出了21個徒弟,這些徒弟已在各地發揮作用,已有18人立功受獎。”

我寫完《畫像》初稿後,特意上門請他審閱,他邊翻閱書稿,邊告訴我:“隨着電腦技術的運用,我正在主持研發一套計算機模擬畫像系統,畫像插上科學的翅膀,效率高多了。我每天像網蟲一樣玩弄電腦,常常是從電腦旁站起時,兩眼昏花,一片模糊,但現在終於摸出了一點門道。通過兩年努力,我畫出了6200多幅各種臉形和五官分割圖,一件件輸入電腦後,經反覆研究測試,這套計算機模擬畫像系統終於研發成功,它可以根據需要,隨意組合拼湊成各種臉形和五官,已經被權威部門認定通過。”

2017年,我又去採訪張欣參與偵破的“甘肅白銀系列強姦殺人案”,他告訴我說:“上次突發心臟病差點走了。”我再次提醒他注意身體,勞逸結合。他聽說我也患高血壓,還熱情地說:“醫生讓我洋蔥泡酒喝,疏通血管,你不妨試試。”我還真的試了,感覺有效。

幾個星期前,我與張欣通電話時,他告訴我:“現在破案主要靠視頻,但視頻有時因爲嫌疑人的僞裝,呈現的畫面比較模糊,就成了偵查員辨認的難題,我正在搞的人像重構技術,可以彌補視頻的缺陷和不足。”我約他聚一下,他說等忙完了這陣再說。

沒想到張欣連續加班,突發心臟病,英年早逝。他的不幸殉職再次給我們以警示:一定要珍惜身體,因爲一名民警的犧牲不僅會給親人帶來巨大傷痛,也是公安事業的重大損失。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

創作談 | 那些故事背後的故事

警苑情思 | 西出陽關再無故人

聽雨夜讀 | 人人都有一個好故事

警路新語 | 從手銬說起

小小說 | 出警

警營原創 | 如一股凜冽的風穿過世界與靈魂

小小說 | 大偵探

觀影 | 艱難而又拼盡全力的每一天

小說 | 做一條野生鯉魚

散文 | 馬賽克英雄軼事

小說 | 膽機

聲 明

《劍蘭週刊》所刊作品的微信製作發佈權歸人民公安報社副刊部所有,任何其它機構或個人的微信公號不得在未取得書面許可的前提下擅自發布《劍蘭週刊》作品。違者我們將嚴格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