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石變法時,採用的是同步推進的辦法,各項新政全面推開,反對者衆多,此起彼伏,客觀地分析,這些新法都是好政策,對國家有利,但傷害了部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他們想盡辦法要廢除新法,以後形成了新法與舊法的兩派互相鬥。而王安石變法時,地主階級變成了保守力量,嚴重缺少活力,像一個人進入老年,無法接受新法,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變法觸動了他們的奶酪。

歷史上有名的變法往往是極其艱難,有的變法者會付出巨大的犧牲。著名的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有些相似,都得到君主的大力支持,而結局卻相反。商鞅變法取得巨大成功,幫秦國成爲真正的強國,加速了歷史的進步。而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卻沒有成功。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商鞅變法的具體情況。秦國在當時並不強大,其他國家已經出現了變法,秦國處於不能再等的情況下才毅然決定變法的。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當時的變法核心思想是廢除井田制,由過於奴隸制土地國有變爲土地私有,鼓勵耕種,重獎戰功,提倡法家,否定儒家。按從易到難的順序變法分爲兩階段進行。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國成爲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爲以後秦滅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王安石變法時,北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經濟上首次出現了赤字,朝廷有大量的冗員,許多開支讓政府負擔過重,土地集中,導致許多農民無地可耕,軍人多而不精,軍費開支極高。宋神宗登基後,重用王安石,變法是從農業和軍事兩大領域着手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加強了農業生產,緩和了階級矛盾,增加了朝廷的收入。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增強了軍隊戰鬥力,並節省了費用。宋神宗去世後,新法幾乎被全盤推翻,變法失敗。
對比兩次變法,我們發現以下因素是導致這兩次變法成敗的原因。
一是歷史背景不同。商鞅變法時,正處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地方階級正處於上升時期,其他國家實行的變法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效果,這一切都促使秦孝公堅定支持變法。而王安石變法時,地主階級變成了保守力量,嚴重缺少活力,像一個人進入老年,無法接受新法,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變法觸動了他們的奶酪。反對派實力極強,宋神宗經常出現左右爲難的境地,他既想變法,又怕變法激起社會動盪,瞻前顧後,顧慮重重,甚至還罷免過王安石的職務。用現在時尚的說法是階層固化嚴重,利益藩籬極其牢固。
二是具體操作步驟不同。商鞅採取了漸進式變法,分兩個階段,先易後難,讓大家有一個接受的過程。爲了樹立公信力,用“立木爲信”的辦法向公衆展示其變法的決心和信用。帶動百姓支持變法,都享受到新法的利益,形成良性循環。王安石變法時,採用的是同步推進的辦法,各項新政全面推開,反對者衆多,此起彼伏,客觀地分析,這些新法都是好政策,對國家有利,但傷害了部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他們想盡辦法要廢除新法,以後形成了新法與舊法的兩派互相鬥。
三是不同的思想交鋒論證方式。商鞅變法前,先進行了一次解放思想大討論,把變法的利弊辯論得一清二楚,這樣迅速統一的思想,然後再開始變法。而王安石變法前,並沒有進行大討論,但新法推行後,不停地爭論極大阻礙了變法的推進。該討論時,不討論,該擼起袖子加油干時,又開始爭吵起來後來演變爲黨爭,已經不是討論新法利弊,是借這個話題形成兩派,互相拉幫結派,下邊人被迫站隊,內耗嚴重。
這三點原因很有啓示性:任何改革要成功,先要進行充分討論,越早討論清楚,越能避免各種偏差;變法要分幾步走,不能一口吃個大胖子;要抓住歷史機遇,有的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機遇來了就珍惜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