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者也是爲了學生畢業後能夠與士大夫和地方官紳接觸,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不至於被傳統知識分子歧視。再者也是爲了學生畢業後能夠與士大夫和地方官紳接觸,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不至於被傳統知識分子歧視。

教會小學通常是附設在教堂裏的洋學堂,規模很小,學生主要爲貧苦教徒子弟或無家可歸的乞丐,學校不僅免收學費,並且還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
到1900年,在華的幾乎所有重要傳教中心都開設一所小學。在開辦學校的教會及傳教士中,來自美國的最多,其次是英國。
再者也是爲了學生畢業後能夠與士大夫和地方官紳接觸,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不至於被傳統知識分子歧視。
另外,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一些教會學校還開設了英語課。英語課的設立爲中西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開闢了一條渠道,有助於中國的近代化。
教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說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課程主要爲聖經,重點在創世論、贖罪論和耶穌生平等教義上。此外,學生還參加各種宗教活動,如禱告、崇拜等。二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書。一般包括《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四書》、《五經》等。學習中國經書一是爲了適應當時中國科舉考試的需要。再者也是爲了學生畢業後能夠與士大夫和地方官紳接觸,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不至於被傳統知識分子歧視。三是西方科學知識。開設諸如數、理、化之類的新式科學課程。在當時清政府極少重視西方科學的情況下,教會學校開設的科學課程,對落後的中國來說,具有意義重大的啓蒙作用。另外,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一些教會學校還開設了英語課。英語課的設立爲中西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開闢了一條渠道,有助於中國的近代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