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可謂“最古老的電影”。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皮影戲,來感受雙手掌控乾坤,光影造夢幻世界的魅力。

皮影戲的起源

關於皮影戲的起源,說法不一。

其中一種說法,是與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相關的。

據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記載:李夫人少而蚤(早)卒......上(武帝)思念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 上愈益相思悲感,爲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絃歌之。

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定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還有一些考究的說法,主張皮影戲在宋朝發明並興盛,因當時有確切的史料記載皮影戲,最早見於宋代張未著的《明道雜誌》:“京師有富家子 , 少孤、專財, 羣無賴百方誘導之 , 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 , 每弄至斬關羽 , 輒 爲之泣下 , 囑弄者且緩之。”

又據宋高承所著《事物記原》記述 :“仁宗時 , 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 或採其話加緣飾, 作影人。”

後來 , 更爲詳細記載皮影戲的史書見於1147年孟元老著的《東京夢華錄》,記載皮影戲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和盛行,東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戲藝人已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9人。

皮影戲誕生後,在13世紀時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當時,隨着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我國的皮影藝術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羣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

1508年,明武宗曾在北京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也是從明中葉時期起,皮影戲開始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逐漸成爲民間廣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並融入了民間的風俗人情,增添了幾分拙樸的鄉土氣息。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爲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爲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到了清代後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衆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一時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多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再次遭“破四舊”的噩運,從此元氣大傷。

如今,皮影戲發展受到了國家的支持和保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公佈了上海戲劇學院爲皮影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皮影戲的製作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皮影戲各有特色,但是在皮影製作方面,步驟大抵相同,一般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8道工序,其中包含了3000餘刀的手工雕刻,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

皮影戲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繪畫染色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爲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爲圖案。而皮影人形象方面製作,忠良人物爲五分面,反面人物爲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淨、丑角色齊全,同時又融合平面影像的特點,如對眉、眼部分進行誇張放大處理。製成的皮影人高的達55釐米,低的有10釐米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皮影人頭部多采用側面或半側面的平面造型,且與身體是分開雕成的,由線聯綴而成。因此一箱的皮影,幾百個身軀,配用的頭像可達上千個,不同角色間變換,更換頭像即可。

表演時,在一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屏幕前,藝人用竹棍操縱皮影人緊貼屏幕表演,藝人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而且嘴上說、念、打、唱俱全,腳下還要制動鑼鼓,可謂出神入化。

皮影戲的主要流派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個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衆多流派。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