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围,引起市场较大关注。

1、SpaceX带动全球低轨星座建设热潮,2020年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元年。

2014年开始,以星链(Starlink)、OneWeb等为代表的天基互联网星座计划引起全球关注。

从2017年开始,全球低轨(LEO)卫星发射数量增长迅速,占当年发射入轨卫星数量80%以上。

基于卫星轨道频率资源和低轨卫星星座商业潜力两方面因素,全球开始进入低轨卫星建设的高峰期。

中国在2016~2018年提出“鸿雁”、“虹云”等星座计划并发射试验星。

中国低轨卫星星座在2020年开始逐步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同时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进一步说明国家重视程度,2020年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元年。

2、卫星生产从“定制化”时代走向“工业化”时代。

2014年之前,全球每年发射卫星数量约百颗。随着低轨星座的兴起,卫星年发射数量经历了100—>300—>1000颗的迅速增长,我们测算微小卫星生产将为全球新增200亿美元/年的产值。

卫星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生产模式和产业链的变化。在生产模式上,我们认为,主要有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线、快速AIT、供应链优化四个主要影响要素。

同时,卫星研制生产周期也将从传统的30个月缩短到数周/天时间。

3、我国卫星制造供应链目前仍以国企为主,商业公司发展迅速。

1)卫星本体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包括电源、姿轨控、测控、数据管理、热控等分系统。

目前我国的分系统研制生产单位主要是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科院、中电科等国企。

近些年发展较快的商业卫星公司,主要以卫星设计和总装制造为主。

随着低轨星座建设的需求增长,卫星分系统的初创企业也将逐渐出现。

2)卫星制造只是卫星工程系统的一个环节,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包含了卫星本体、运载器、发射场、卫星应用、航天测控五个系统。

低轨星座建设也将对运载器(火箭)、卫星应用(通/导/遥/科研)等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投资建议

卫星产业迎来战略发展期,关注业绩实质受益标的。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160家,涉及到A股公司超过15家,头部公司有望率先跑出。建议关注:

1)卫星总装:中国卫星、长光卫星(未上市)、微纳星空(未上市)、天仪研究院(未上市)、银河航天(未上市)等;

2)卫星及火箭配套:航天电子、航天电器、康拓红外(未覆盖)、天银机电(未覆盖)等;

3)卫星运营:中国卫通(未覆盖);

4)地面设备配套:海格通信、北斗星通(未覆盖)等;

5)卫星服务:航天宏图(未覆盖)等。

风险提示:低轨卫星星座商业化进程不及预期;商业发射进展不及预期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