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了不起!新婚丈夫欠債40多萬,她用17年還清!更難得的是……

17年前,她新婚時,丈夫欠下40多萬元外債。她沒有退縮,而是告訴債主:“我既然嫁過來了,我老公欠的錢有我一份,我們一定還!”面對夫家破舊的房屋,甚至沒有一張像樣的婚牀,她安慰丈夫:“沒有房子,但我們還有雙手。”

17年裏,就靠着那雙手,他們還清了外債;靠着那雙手,種植了葡萄園,建起了別墅;靠着那雙手,帶領少數民族村民共同致富……

“只要你能跟我一起喫苦”

茶光菊,彝族人,出生在離寧波2000多公里外的雲南鳳慶縣,6歲喪父,母親拖着他們兄妹幾個改嫁。她在苦水裏泡大,從小什麼事都靠自己,直到2002年認識寧波象山人王嶽明。

王嶽明是轉業軍人,脊背受傷退伍後,和朋友籌錢拉了一支工程隊,到雲南做水電工程。他性格好,看到茶光菊幹活就過來搭把手。茶光菊潑辣要強慣了,王嶽明處處包容着,讓這個30歲的姑娘第一次感受到愛情的甜蜜。

可是一年後,王嶽明負責的工程出了意外,工程款收不回來,還欠下了40多萬元外債,他只能帶着工程隊回家。茶光菊覺得自己已經離不開他,收拾行李一起跳上了車。

茶光菊萬萬沒想到,王家還不如自己家。兄妹幾個都分家了,就只有王嶽明和父母還住在破舊漏風的老屋裏。別說不見電視冰箱,連張像樣的牀都沒有,茶光菊剛到的第一晚就打了地鋪。

“玩兩天就走吧!”王嶽明不想耽誤心愛的姑娘一輩子,勸她回雲南。第二天,茶光菊拿着兜裏僅剩的300多元錢出門,買了張新牀回來。“不就是欠了債嘛,只要你能跟我一起喫苦,我們一起還!”

主動上門還債,一點點積攢着信譽

兩人新婚,沒有親朋好友祝福,只有上門要錢的債主。

茶光菊把債主們一一請進門,端茶倒水,坦誠相見:“我既然嫁給了王嶽明,欠的錢就算我一份。我現在不能馬上還清,但我保證掙到100就還你們70!如果你們相信我,就把數目寫下來,只管來問我要!”

借錢的都是熟人,大家看到新娘子誠懇利落,再看看新房家徒四壁,大多心軟了。

沒人天天逼了,王嶽明就去了上海打工,每天60元。茶光菊覺得上海生活成本太高,就留在家裏種地,幫人幹小工。

早上5點一過她就起牀,給公婆做好早餐後就下地了,10點半回家燒午飯,11點半再去地裏,有時忙,中午就帶個饅頭在地裏喫。很多農活她也不會,就去問鄰居,聽不懂方言,比劃着和人交流。每天忙活11個小時左右,到了晚上6點過纔回家……

一年下來,掙的錢並不多,但過年前,茶光菊還是按借款數額的高低,主動上門還債,多則一兩千元,少則幾百元,一點點積攢着信譽。

“靠一雙手能掙出一片天地”

茶光菊生活的象山縣曉塘鄉是果鄉,多數人家都種了葡萄。茶光菊在幫工時留心學藝,漸漸學會了葡萄的種植方法。一個念頭跳出來,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他們可以,我也可以的。再投點錢,自己種總比幫人打工強!”

新媳婦的付出,人人看在眼裏,感念於心。公婆把兩畝自留地給了她,丈夫從上海回來一起幫忙,兄弟姐妹們東籌西借,湊了8萬元。茶光菊又承包了6畝地,種植葡萄、柑橘,從此沒日沒夜地泡在果園裏。

了不起!新婚丈夫欠債40多萬,她用17年還清!更難得的是……

茶光菊在葡萄園裏忙碌

王嶽明因爲腰傷不能幹重活,於是,搭大棚、選種、嫁接、插枝、施肥、治蟲、採收,幾乎所有的事都落到茶光菊肩上。她的微信朋友圈裏,每年七八月份最忙的採摘季節,她總有幾天在掛吊針。說起來,不過輕描淡寫地笑笑,“我有低血壓,有時太累了手腳無力,吊吊鹽水恢復快些,不耽誤幹活……”

“只要不惜力氣,就能賺到錢,靠一雙手能掙出一片天地,大家也都幫你!”茶光菊的年收入從開始的幾萬元,到10多萬元、20多萬元,2013年,她賺了40多萬元。

十幾年的時間,茶光菊不僅還完了婚前丈夫的所有欠款,還花了120萬元蓋起了小別墅。

帶着姐妹一起奮鬥

茶光菊富裕了,但她始終沒有忘記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自己的人。

剛開始種葡萄的時候,因爲學藝不精,收成不好,她損失慘重。村裏和鄉里請來了技術專家到她的葡萄園裏專門指導,請她去上培訓課,還專門給她訂閱了有關種植技術的雜誌。

有一次,中午11點多,縣裏有關部門領導來家裏探望,看到她剛從地裏回來,燒了水,泡飯就着一點鹹菜喫,被她的創業精神所打動,特地給她留下2000元,叮囑她改善生活、加強營養。                          

“要不是政府的保駕護航,我的致富之路不會這麼順暢。我特別感恩。”茶光菊的感恩可不是掛在嘴上,而是變成了行動。

曉塘鄉有50多個從外地嫁來的少數民族婦女,大多經濟條件不好,茶光菊就經常和這些姐妹聯繫,交流經驗,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看到有人葡萄滯銷,她就會把自己聯繫的溫州客戶分享出來,幫大家帶貨;剛學會了葡萄釀酒的方法,她馬上傳到羣裏,滯銷時可以釀製葡萄酒,減少損失,增加收入;上級有關部門推動“少數民族+採摘一體遊”、“民族特色菜+農耕體驗遊”的精準扶貧項目,她就張羅着大家積極參與,出謀劃策……

她多了很多身份:“創業脫貧致富的種植能手”“象山縣少數民族聯誼會副會長”“曉塘鄉少數民族聯誼小組組長”…… 這個當時連本地話也聽不懂、只能比劃着和人交流的外來媳婦,如今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茶光菊說,無論身份怎樣變換,她會一直奮鬥下去,帶着姐妹們往致富的路上走下去。

茶光菊,了不起

爲你點贊

來源:寧波晚報(ID:nbwanbao), 記者:樊卓婧、張曉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