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十八般武器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德雲社他們說相聲的貫口了,近幾年相聲逐漸的火了起來,促使了大家對於他們的貫口很熱衷,聽着即舒適,也很流暢順口。所以也就有很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十八般武器得到了瞭解。

順口溜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鏜、槊、棍、棒、柺子、流星。

image.png

一、

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長之一,九短之首(刀)。

刀爲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同時泛指可以用於切、削、割、剁、刺的工具,與匕首合稱亦爲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爲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爲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銅刀存世數量不多,體形均輕薄,最厚處僅0.35釐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翹首刀、長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數類。

image.png

二、

槍是中國古代兵器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組成的長柄刺擊兵器,外形與矛相識,柄長與刃,與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綜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

槍長而鋒利尖銳,使用靈便,槍頭可刺可斬,可刺穿盔甲;槍桿抓住,可格擋兵器,也可棒打或者投擲殺敵,威力比棍棒鈍器強。武將可騎戰馬衝鋒刺敵,或下馬步戰。

image.png

三、

劍,十八般武器之一,屬於“短兵”。乃是兵種王者,被稱爲“百兵之王”。古王皆有君子之氣,亦有皇上君臨天下只說,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開雙刃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爲殺。

image.png

四、

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在裝上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的出現在我國推動了戰國時期的到來。戟一方面作爲儀仗兵器,一方面作爲從先秦至秦漢魏晉軍中裝備的制式裝備。

image.png

五、

斧是一種用於砍削的工具。斧是利用槓桿原理和衝量等於動量的改變量原理來運作的。分爲兩個部分:斧頭和斧柄。斧頭爲金屬所制(一般爲堅硬的金屬,如鋼鐵)。斧柄一般爲木質(也有金屬的)。刀口形狀一般爲弧形(有時也爲直線形)。

image.png

六、

鉞,是一種古代的兵器,雖然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的武器不同。在西方權力象徵物是權杖,中國是鉞。在原始社會時期,鉞爲成年男子的象徵。鉞確切來說是大斧,本來是刑具(用於斬首或者腰斬),而不是兵器。故從文人撰寫《史記》記載的“兵器”只說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鉞象徵軍師指揮權。《說文》上曰:“鉞,大斧也,一名天戉。”,《書·顧命》上曰:“鉞、鋮同兵類,脫胎斧。大者鉞、小者鋮。一人冕執鉞,一人冠執鋮。”,《釋名·釋兵》上曰:“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

image.png

七、

鉤,一般指形狀彎曲,用於探取、懸掛器物的用品。也是中國武術器械之一,由戈演變而來。

image.png

八、

叉是中國武術長器械的一種,頂端有二股叉的爲“牛角叉”,頂圖片端有三股叉的爲“三頭叉”,又名“三角叉”。柄長7~8尺,重約5斤。三股叉中鋒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錘。早在遠古時代就有捕魚的的“飛叉”。在陝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出土的原始“魚叉”,尾端帶有結節,便於繫縛繩索,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後抓着繩索將叉收回。叉的擊法有攔、橫、扦、捂、挑、掏、貫、拍等,套路有“飛虎叉”、“太保叉”等。

image.png

九、

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種。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爲銅製或鐵製,軟鞭多爲皮革編制而成。常人所稱之鞭,多指硬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image.png

十、

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爲四尺(宋制四尺爲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對馬戰有利。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來自晉和唐,以銅或鐵製成,形似硬鞭,但鐧身無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名稱。

image.png

十一、

古稱“椎”,中國武術器械之一,有長柄單錘、短柄雙錘及鏈子錘等。錘形似瓜,故亦稱“立瓜”、“臥瓜”,也有四方八棱等形,古代持錘者稱爲“金瓜武士”。短柄雙錘,非常沉重,舞練需要較大的力量。在戰鬥中用錘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掛、砸、擂、衝、雲、蓋等。

image.png

十二、

一種動作名稱。也是一種中國武術器械。有稱撾,在民間流傳較廣。抓頭形似爪,縛以長繩或木柄。抓分長械及軟械兩種。長械有“金龍抓”,杆長約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撓。軟械叫雙飛撾,系暗器的一種,用金屬打造,像鷹爪,縛以長繩,用於擊人馬,脫手擲去,着身後收回,使其不能脫走。

微信圖片_20190412115526.png

十三、

鏜,是中國古兵器。隋朝便已有之,是由槍發展而來的。

image.png

十四、

槊,漢語詞語,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類似於紅纓槍、斧頭的攻擊武器,即長杆矛,同“矟”。槊由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槊鋒刃長達50-60CM,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的長度,即可用於騎兵持槊衝鋒、又可舞槊橫掃。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衝、帶、挑等。槊出現於漢朝,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發展爲。主要種類有:馬槊、步槊、雜槊。

image.png

十五、

棍也被稱作“棒”,古代多稱棍爲“梃”,名稱雖異,實爲一物。棍爲無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長”之稱。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長度約爲1.3—2.6米,也有的長達4米,截面一般爲圓形,粗細以單手能夠把握爲準。棍是近戰搏鬥兵器,它的攻擊範圍大於刀、槍,自古有“棍掃一大片”的說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鈍器傷和淤傷,其殺傷力比刀、槍等要小。

image.png

十六、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爲八寸。

image.png

十七、柺子

上面的那端稱爲拐頭,下面的那稱爲拐尾。拐頭和拐尾皆可用來捅,拐尾朝手肘的方向可用於向後搗或向外側搗;轉過來拐尾向前,用來劈、掃。 拐身比較便於格擋,攻防兼備。使用時通常雙手各持一把,一邊格擋的同時另一邊可用於攻擊。

image.png

十八、流星

在古代戰場上常常有人使用這種兵器。一般由繩索、鐵鏈鏈接。分爲有柄的單頭流星和無柄的雙頭流星等種類。這種兵器在近些年的電視劇中時常出現。例如周星馳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就有周星馳飛錘流星把對手打下馬的描述。

image.png

你有在看嗎?

搜索

複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