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始皇北擊匈奴,降服百越,立國爲“秦”,威加四海,萬國來朝。然而可華夏民族內部,國人並不自稱“秦人”,而是更喜歡後來的“漢人”。爲何兩千多年來中國人還一直稱自己爲漢人?而不稱秦人,唐人或者其他呢?

漢人是漢族的舊稱,它不是一個族羣的意義,而是一種文化羣的意義。“漢”從水,有浩瀚、浩渺的意思,在天指天河、銀河等,在地卻一般指漢水。我們爲什麼會被稱爲漢人?這要得益於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漢朝。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稱爲那個時代的最強音,這句話不僅奠定了漢人的名字,更樹立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尊嚴。而真正賦予漢朝靈魂的人物,乃是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

衆所周知,漢朝建立的初期,國家一窮二白,人口數量稀少,田地荒蕪。北方的匈奴偏偏選擇這個時候南下,漢高祖劉邦在處於明顯劣勢的情況下被迫進行屈辱的和親。隨後漢朝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在位時期終於雄起。

1、漢朝文化:獨尊儒術

衆所周知,儒學獨尊發生在西漢武帝之時。當年,漢武帝對內擊敗了竇太后爲首的外戚勢力,對外南征北戰打退了匈奴等外部勢力的侵略。此時,漢武帝需要一個能夠安定國家、統一全國的信仰理念,孔孟的儒家思想便成了他的首選。

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武帝採納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思想,宣揚封建專制君主是“天”在人間的代表,爲君權獨尊披上了神聖的外衣。針對爲人處世的標準,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認爲君臣倫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違背,以此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

在漢以後兩千多年的時間長河裏,中華民族始終沒有出現大的分裂。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有這麼多民族能凝聚成爲一個整體,和儒家思想長期地統一中國的文化思想界,關係非常密切。這不得不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功勞。

2、漢朝經濟:鏈接世界

經過秦末的動亂,全國經濟已破敗不堪!連劉邦出門都找不到一樣顏色的馬匹,而大臣出門乘坐牛車。漢朝統治者與民休息,輕徭薄賦,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同時,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

漢朝的絲綢之路,打開了對外開發的大門。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爲“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開闢絲綢之路這一意義貫穿幾千年,至今影響着中國。

3、漢軍戰力:雖遠必誅

經過漢武帝的精心籌劃和多年準備,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領漢軍三路出擊北方匈奴,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決戰,將強勢時期的匈奴打的節節敗退。緊接着漢匈上演了百年大戰,最後匈奴無力再戰被迫開始遷徙。

鼎盛時期的漢軍戰鬥力如何呢?據記載:“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意思是說漢軍和匈奴軍的單兵戰鬥力是一比五,不要誤會,是漢軍一個打他們五個。即使到了漢朝後期,仍然能達到一比三。

當年的漢軍大規模軍團作戰和遠程奔襲能力,絕對完勝世界各國。一向驍勇善戰的匈奴與漢軍對戰,尚且如此。試問,有這樣的戰鬥力的漢軍,哪個國家不膽寒?

同漢代一樣,唐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朝代。據記載,當時與唐朝交往國家多達 70 多個。但在漢朝數百年之後的盛唐,西方各國仍然稱呼唐朝使臣爲漢使,有一個西方小國的國王,看着唐朝使臣哭着說道“不想今日復圖漢官威儀”。

如今一個個朝代已經過去,

千百年的風沙吹着今人的臉龐

我們還留着一個民族的驕傲——漢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