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中,河北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意見》及18個專項實施方案,堅持問題導向,着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不迴避短板和問題,不盲目追求一時之效,一個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把措施落實到地上,把效果反映到天上,推動全省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努力守護好河北的綠水青山。實際上,環境問題的根子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上,而河北鋼鐵、煤炭、水泥、焦化等高排放行業仍佔經濟的大頭,去產能、調結構任務非常艱鉅,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特別是每年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次數多、範圍廣、濃度高、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和羣衆身心健康,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容不得我們坐而論道。

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年來,作爲京津冀生態支撐區的河北在大氣環境治理上積極補齊生態短板,重點調整以重工業爲主的產業結構、以燃煤消費爲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運輸爲主的交通運輸結構,推動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截至2018年,河北累計壓減鍊鋼產能8223萬噸、鍊鐵產能7529萬噸、煤炭產能5801萬噸、焦炭產能2604萬噸、水泥產能7370萬噸,推進214家企業退城搬遷。(4月11日新華社)

透過這組數據,我們看到了河北對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認識是清醒的,態度是鮮明的,行動是果斷的,也看到了河北所作的努力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實踐中,河北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意見》及18個專項實施方案,堅持問題導向,着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不迴避短板和問題,不盲目追求一時之效,一個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把措施落實到地上,把效果反映到天上,推動全省空氣質量持續好轉,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努力守護好河北的綠水青山。

實際上,環境問題的根子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上,而河北鋼鐵、煤炭、水泥、焦化等高排放行業仍佔經濟的大頭,去產能、調結構任務非常艱鉅,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特別是每年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次數多、範圍廣、濃度高、持續時間長,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秩序和羣衆身心健康,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容不得我們坐而論道。爲此,河北堅持把調整結構、轉型升級作爲治本之策,把壓煤減排、降塵增綠作爲主攻方向,真刀真槍幹一場,堅決消除環境污染這個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值得一提的是,爲補生態短板,河北也是蠻拼的。過去京津冀三地工業行業排放標準曾存在較大差距,以鋼鐵爲例,北京自2008年起已逐步退出鋼鐵業,而河北從2013年纔開始實行相對嚴格的地方標準,但爲了加快補齊生態短板,河北對標京津不斷提高重點行業排污標準,2015年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鋼鐵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2018年發佈鋼鐵、焦化行業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標準,鋼鐵行業各工序排放標準達到國內排放標準的最嚴水平。不難看出,河北是下了狠心、動了真格,換來的PM2.5濃度的下降,是人們想見的藍天。

當前,大氣污染不再侷限於單個城市內,其變化過程呈現明顯的區域性特徵,也就是說,“十面霾伏”之下,誰也跑不了,誰也推脫不掉責任,無需刻意指責誰,聯防聯治纔是取勝之道。這就需要各地必須樹立起“一盤棋”思想,絕不能“各自爲戰”,否則就難以形成治污合力。以京津冀地區爲例,京津冀區域統一的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協調機制已經形成,從最初的北京與廊坊、保定,天津與唐山、滄州結對合作的“2+4”模式,發展到後來包括京津、河北、山東、河南的“2+26”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協同治污,每個城市都有效發揮了“棋子”的各自作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任何時候,青山綠水、碧海藍天都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爲了加快補齊生態短板,河北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捨我其誰的魄力,強化主體責任,堅守環保“紅線”,從解決結構性問題入手,堅持環境治理和監管齊發力,全省2293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環保所,全面構建起空氣質量與水環境省、市、縣、鄉監測體系,並全面展開“大督察”“嚴問責”,層層傳導壓實環保壓力,讓燕趙大地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

製作團隊

編審丨周宏彩

校對丨孫澤月 李楠

編輯丨柴一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