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明陕西佛坪人,有多篇散文随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著有散文集《秦岭深处》《秦岭有情》两部。请进入“岭南书屋”“专栏作家”,

四季豆汤洋芋

陈永明

据清光绪九年(1893)佛坪厅同知刘煐所撰《佛坪厅志》载:境内夏无酷暑,冬极严寒,三四月积冰甫消,至八月又霏霏下雪。低山种苞谷,高处只宜洋芋、苦莜。莜、芋收七月,包谷收八月。倘秋雨连绵,则数种无收矣。光绪三四年,夏旱,山外俱无收,而山中包谷、洋芋、苦莜皆成熟,以地气阴森,不畏旱,常苦雨也。谚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信夫。

又据同期《佛坪乡土志》户口一节载:查《旧册):东南路袁家庄、西岔河、陈家坝、药坝、东河口等处,共居民七千余家。西北路都督河、二郎坝、厚畛子、八斗河、板房子等处,共居民三千余家。男大小四万七千二百丁叫,女大小三万三千三百七十八口。自光绪初年,山中多雨,洋芋溃烂,加以山地耕久利薄,山民又不讲粪田之法,以致连年歉收,前由山外迁移而来者,又复转徙而去。现存不过四千二百户,男大小ー万八千丁,女大小ー万零五十口。

过去佛坪人把关中地区称为“山外”。清光绪初年,关中地区大旱,农人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大量灾民四散逃荒。通常情况下,关中平原干旱,秦岭山中干湿正好;关中平原风调雨顺,秦岭山中夏秋阴雨连绵;若关中平原夏秋多雨,秦岭山中必长期雨淋。那年仅秦岭山中佛坪县境内,涌入灾民数万人之多,在大山深处求生存。洋芋最适宜在山中的沙质土壤中生长,正、二月播种,六、七月收获,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口感好,既可作主食又可作菜,成了山里农家首选的农作物,饥馑年里救了无数人的命。几年后,山波地开荒种植洋芋,渐渐无肥力,产量下降,加上又逢长时雨淋,洋芋全烂在地里,灾民大多返回故里,本县人口骤降至不足三万人。

用洋芋作主食,一是去皮干蒸成干洋芋,另一种是去皮、放油、水煮、放调料做成汤洋芋。

秦岭水中无论浅山河川,还是高山峻岭,也适宜点种四季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海拔低生长期短,可种二至三茬,高海拔地方种一至两茬。当点种的四季豆破土长出一尺高的藤蔓时,便要在山沟中砍指头粗的木竹,剔去枝丫和尖(叫四季豆占占),插在藤蔓旁边,两尺远一窝,每四窝的占占在其三分之二处将其束绑,要不了几天,藤蔓爬满搭得架了,不用施肥,便能从离地一尺多的藤蔓开始向上渐次收获豆角。

四季豆与洋芋在一起烹饪,也算是绝配。味蕾是有记忆的,四季豆汤洋芋无论是历史上受灾时期,还是战争年代,或者是困难时期,帮助人们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厌了各种食物,吃啥啥不香,却想起了小时候最普通的食物——四季豆汤洋芋的味道。我儿时一位玩伴,高中去了南方上大学,毕业后也在南方工作和生活。他前年回到故乡,对我说:“只想吃一顿小时候那种味道的四季豆汤洋芋。”我说:“这有何难,到我家去,给你煮出的四季豆汤洋芋就是小时候的味道。”

取洋芋刮尽皮,用刀切成比筷子稍厚的片,用清水漂着。取与洋芋等量的肉四季豆,去筋拤成两寸长的段,洗尽沥水。锅烧热,放猪化油烧喇,放生姜丝、辣椒丝爆锅炒出香味,四季豆与沥尽水的洋芋片下碗翻炒,放盐适量,翻炒入味,锅中添开水少许,焖一小会儿,再加清水适量烧开慢煮至四季豆、洋芋葩熟,且能保持形状不烂,放点葱花,切记不放鸡精、味精等调味品。再搨一碗加生姜、大蒜的水辣子,四季豆汤洋芋上放一圪塔水辣子,这个味道就是过去小时候吃的四季豆汤洋芋了。那次,他吃了我做的四季豆汤洋芋后,直说:“好吃,是过去的味道。”

其实,现在的人口味偏重,吃食物都喜欢放各种调味品,还认为吃大油影响身体健康,这可能是一种误区。而煮四季豆汤洋芋,要用猪化油,多放调味品反而吃不出食材本来所应有独特香味来了。

特别声明:

图片源于网络,

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任何观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予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