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道教分化成好幾個派系,到了清朝末期,道教的最大兩個派系分別是正一派與全真派。正一派歷史悠久,由東漢時期的張道陵創建。張道陵創建正一派後自封張天師,自此之後,張天師成爲張道陵嫡系後裔的專屬稱呼,並在元朝時期被官方承認,“天師”稱號傳到民國年間一共傳了63代。

第63代天師名叫張恩溥,他是民國官方承認的63代天師。因爲得到了民國政府承認,所以張恩溥在1949年時選擇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63代“天師”張恩溥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

江西上清鎮有一座“嗣漢天師府”,這座天師府就是正一派掌教天師居住的地方。天師府位於江西龍虎山下,正一派所有的天師都曾在這裏講經傳道,包括63代“天師”張恩溥,江西龍虎山也由此聲名遠播。

張恩溥出生於1904年,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62代“天師”張元旭。張恩溥是張元旭的長子,張元旭羽化之後天師之位自然落到了張恩溥身上。1924年,年僅20歲的張恩溥繼承天師之位,掌管天師道的玉印、法劍,成爲正一派63代“天師”。

張恩溥是正一派天師,按理說應該超然物外,不問世事,但他卻一直與國民政府走得較近,甚至在解放戰爭時期還擔任了20軍副軍長。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時張恩溥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從此遠離了龍虎山。

張恩溥逃到臺灣時帶去了正一派的兩件祖傳“法寶”,也就是象徵天師地位的玉印以及法劍,並且還把自己的長子張允賢帶到了臺灣。張恩溥與張允賢到臺灣後一直生活在臺北,在臺北重新創建了“臺灣道教會”,並重建了“嗣漢天師府”。

張恩溥堅持在臺灣傳播正一派道教,客觀來說,他的此舉發揚了祖國的道教文化,對道教的傳播起了積極作用。張恩溥還利用自己的身份率領訪問團訪問了東南亞國家,在那裏傳播道教,提高了道教在國際上的地位。

1966年,張恩溥在臺灣建立“中華道教總會”,開始向國外傳教佈道。張恩溥雖然在臺灣廣爲傳教,但對他來說臺灣畢竟是異鄉,遠離正一派的祖壇龍虎山,因此張恩溥一直過得鬱郁不得志。晚年的張恩溥思念家鄉龍虎山的天師府,他渴望回到大陸,渴望回家鄉的龍虎山看一看。

晚年的張恩溥在臺灣期間利用自己的身份維護了祖國的和平統一,通過道教的影響力爲兩岸和平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一位愛國人士。1969年,張恩溥羽化,終年65歲。

值得一提的是,張恩溥雖然是名正言順的63代天師,但是在他羽化之後64代天師該由誰繼承卻引來了爭議。按理說,張恩溥長子張允賢最有資格繼承64代天師,可惜他早逝,這就導致天師之位空缺,最終由張恩溥的堂侄張源先繼承,張源先也自稱64代天師。

不過,張源先的爭議也很大,目前,63代天師張恩溥之後誰是正統的64代天師還有待考證。

參考資料:

《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