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對玉文化影響還體現許多方面,比如說很多人在買來和田玉器之後,多會去廟裏請大師開光,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認爲,不經開光的和田玉器是沒有靈性的,還有就是民間常常說的“男戴觀音女戴玉”,都是佛文化與玉文化交融的表現。佛教對玉文化最顯著的影響是玉器中的各種關於佛的題材,比如說觀音、彌勒佛、釋加牟尼、童子等等人物,以及蓮、法輪等等佛教聖物,這些佛題材表達着各式不同的寓意。

和田玉在我國經歷了長久的發展之後依然是長盛不衰的趨勢,除了和田玉的材質溫潤之外,這與它深厚的文化內涵有關。

中國和田玉的文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悠悠歲月,它貫穿於整個中國歷史與文化長河中,對中華民族在精神上、道德上、審美觀上都有着深遠的影響。尤其玉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深深地交織在了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人不同時期的政治思想、精神生活的差異。透過歷史,懷南會看和田玉和儒釋道文化之間的源遠流長。

和田玉與儒家

和田玉被儒家學者人格化、道德化後,它的文化氛圍變得更加濃厚,“君子比德與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玉有五德、七德、九德”,這一切文化內涵爲我們愛玉、崇玉、戴玉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共鳴。

我國古代對玉的認識與使用極早,商周時期,就開始用軟玉或硬玉碾磨琢制生產工具、兵器、祭器、禮器、佩器等。禮樂制度興起,古人把玉與傳統習俗集合到了一起,使玉朝着等級化和宗教性發展。

春秋初期,禮樂崩塌。但春秋末期時,孔子誕生了,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商周的禮樂制度,而關於現在的用玉、佩玉、玉德的這一套完整的禮玉體系,都出自儒家。

同時古代祭祀玉也是必不可少的,“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離不開玉。玉是禮儀的一種象徵,有“玉作六器”之說,禮玉“六器”對後世的用玉製度的影響巨大,玉也是中華民族被世界公認爲“禮儀之邦”的核心。

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也用玉來比德。《禮記_聘義》記敘的“玉中十一德”,也導致了之後長達幾千年的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思想觀念。

和田玉和道教

道教在弘揚和田玉文化中也起着積極的作用。道教以玉爲靈物,視爲神藥,葛洪《抱朴子》中就有“玉亦仙藥,但難求耳”。《玉經》曰“服玉者壽如玉也”。偉大詩人屈原寫有“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的詩句。人們配掛一件玉器飾品的吉祥物,或家中擺放一件玉工藝品,認爲它可以遇難成祥,消災避禍,永保平安。雖然這只是一種精神寄託,但也說明了中華玉文化已滲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不再由過去的皇宮貴族所擁有,走入到尋常百姓家,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信仰,這也許就是和田玉及玉文化長盛不衰的原因。

和田玉和佛教

佛教對於中國歷史進程、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大致是西漢時期,而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漸與中華文化整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文化。信仰佛教的信衆固然是少數,但許多佛教的說法、理念已經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這就爲和田玉器中使用佛教題材提供良好的基礎。

佛教對玉文化最顯著的影響是玉器中的各種關於佛的題材,比如說觀音、彌勒佛、釋加牟尼、童子等等人物,以及蓮、法輪等等佛教聖物,這些佛題材表達着各式不同的寓意。

比如說觀音寓意有求必應、救苦救難,彌勒佛寓意樂觀寬容,釋加牟尼吉祥平安,童子招財,蓮象徵着高潔等等。佛題材的和田玉器還有一個共同的寓意是辟邪擋煞,招財納吉,仿小小的和田玉刻上佛之後,便具備了佛的庇護一般。

佛教對玉文化影響還體現許多方面,比如說很多人在買來和田玉器之後,多會去廟裏請大師開光,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認爲,不經開光的和田玉器是沒有靈性的,還有就是民間常常說的“男戴觀音女戴玉”,都是佛文化與玉文化交融的表現。

幾千年來,儒釋道三教通過玉爲載體,去宣傳自身的文化與理念,影響着一代有一代的中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