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勾踐,我們都知道他是春秋末年越國國君。越王勾踐三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於是只能忍辱負重。其“臥薪嚐膽”的典故被廣爲流傳。

越王勾踐劍出土

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出土了一個楚國貴族墓,後將其命名爲“望山1號墓”,經過挖掘,裏面許多珍貴陪葬品相繼出爐,在其中,最惹人眼球的是一把名劍——越王勾踐劍。傳說中,越王勾踐身邊有一把不離身的劍,就是此劍。

寶劍來歷

出土的這把越王勾踐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還刻有“越王鳩淺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因此確認此劍來歷。

千年不腐

這把寶劍出土的消息傳了出去,世界各地都震驚不已,爲何越王勾踐劍長達2500年不生鏽?大家都知道,古代青銅器是用青銅合金製成的,根本經不住數千年曆史風霜的考驗,大多數出土的青銅器具,腐蝕都很嚴重。而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沒有腐蝕的痕跡,依然散發着寒光,鋒利無比,上面的字跡清晰可見。專家對此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通過3000倍的放大顯微鏡的觀察後,從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屬表層發現了化學處理痕跡,證明春秋越王勾踐劍主要用錫青銅鑄成,含有少量的鋁和微量的鎳。

不生鏽的原因

經過總結,越王勾踐劍歷經2500年不生鏽有3點原因。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劍身鉛含量較少,再加上越王寶劍出土時緊插於黑漆木製劍鞘內,在劍鞘的保護下,又處於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並且它所處的環境與外界基本隔絕,對劍形成了一種很好的保護。還有最後一點就是,這把寶劍經歷了千錘百煉,本身就比普通的劍更加堅硬。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