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誕生出了很多風雲人物,其中並不缺乏奮發圖強,建功立業的人,而春秋時期,勾踐臥薪嚐膽的事,也廣爲被世間所熟知,“苦心人,終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勾踐最終成功復仇,消滅吳國,並且彙集諸侯,遷都琅琊,成爲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不過易中天先生,卻在電視節目上說出過一番話,在他認爲: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最好不要再講了,而原因,只是因爲勾踐這個人人品根本不行,易中天的話也引起社會上的廣泛討論。這樣做有理嗎?

就讓我們來從勾踐的人生,好好分析一下原因,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作爲鄰國,恩怨已久,長時間爆發戰爭,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和與越王勾踐大戰,闔閭因爲箭傷而去世,夫差爲了報殺父之仇,勵精圖治,而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先發制人,決定率先伐吳,結果大敗而歸,吳國趁機進攻,並且佔領會稽城,越王無奈之下,只好申請投降。夫差同意了這個請求。

或許有人要問了,爲何夫差佔據了這麼大的優勢,卻不一鼓作氣拿下越國呢?這就涉及到春秋時期的禮法了,雖然春秋時期小國被兼併的事情時有發生,然而周天子依然是名義上最高的君主,因此諸侯們發動戰爭,也只是爲了稱霸,霸主的權力也只是輔佐周天子而已,其中自然有勢力的均衡在因素裏面,吞併勢力的諸侯國勢力擴大,很有可能引起其他諸侯的憂慮,遭到針對,但是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君子之約。比如樂毅攻齊,最終還是保持了齊國國祚。

而夫差同樣也按照這種規則,沒有兼併越國的土地,將其作爲一種附庸的存在,勾踐在夫差身邊,乾的是餵馬的苦活,夫差還要其爲自己的父親闔閭守靈,這些事情,勾踐全部忍讓了下來。
最終勾踐回到了越國,恢復國力,三次率兵討伐,並且獲得了成功,然而夫差放掉了勾踐,但是勾踐並沒有打算放掉夫差,他徹底將吳國消滅,使得夫差自殺身亡。在消滅夫差之後,勾踐又將目光瞄準了和他一起共患難的臣子們。

范蠡知道勾踐的性格隱退,而勾踐賜予大臣文種一把寶劍:“你當初給我出了7條對付吳國的策略,我只用3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4條在你那裏,你用這4條去地下爲寡人的先王去打敗吳國的先王吧!”於是文種自殺身亡。由此可見,勾踐的人品,確實有着很大的問題。
因此易中天認爲,臥薪嚐膽這種故事不值得宣揚,勾踐長期以來生活在極端的環境下,他的身心已經徹底扭曲,爲了成功而冷漠無情,不擇一切手段,這對於他身邊的人來說是很可怕的,只可同憂不可同富貴。

當然,也有人認爲,這番言論對於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解讀過深,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