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坚持“为百姓搭建舞台,把舞台交给群众”,按照开发、保护、研究、展示的总要求,统筹谋划文化工作、搭建传承平台,有效解决了地方戏曲发展保障难、传承难、品牌难、人才难等问题,利用“反弹琵琶”的方式务实推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传承戏曲,平台优先,为此巴中市巴州区选择在地方戏曲文化氛围浓厚、乡镇场镇相对集中、戏曲文化活动开展方便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集中打造乡镇戏曲保护传承基地,配齐唢呐、乐鼓、连厢、金钱板等戏曲器材,并实行常态化免费开放。

“梨园闹春”活动

巴州戏曲源远流长,产生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现流传在民间的戏曲如川剧、清音、扬琴、皮影等地方戏曲,是巴州重要的文化符号。

巴中市巴州区现保留传承下来的戏曲种类达22个,其中4个被收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个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川盘子《要得歌》剧照

打造文艺精品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深入挖掘巴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巴州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积极创作一批展现巴州文化精髓、展现巴州跨越式发展风貌、符合大众审美娱乐需求的文化精品。

“为了打造精品戏曲,我们举办了各类精品戏曲赛事活动,在实战中发现新人新作、锤炼戏曲队伍,在比赛中深化二度创作、打磨戏曲精品,有力推动了全区戏曲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繁荣发展。”巴中市巴州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6月,巴中市巴州区举办了首届戏曲大赛,挖掘了一大批新作新人;2017年10月,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巴州区举办了戏曲流动讲堂、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通过戏曲传承学校培训、戏曲传承班学习和戏曲专场演出等活动,加强了不同剧种、曲种的学习交流,锻炼了各类戏曲创作演出队伍,有力促进了巴州戏曲事业健康发展。

2017年9月,四川盘子《要得歌》受邀赴北京参加“说唱中国梦喜迎十九大”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该剧反映了当年大巴山人民拿起枪杆子要求当红军,彰显“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劈开新世界”的时代主题。节目以其鲜明的主题、新颖的编排,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示了巴州优秀曲艺文化的魅力。

2018年8月,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剧目核心段落——四川扬琴《守望》,获得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充分展示了巴州曲艺艺术创作水平。《望红台》成功首演后,先后赴北京、天津、杭州、西安、福州、成都、南充等城市及西部战区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展演、展示及赛事近20场,40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

戏曲精品节目展演,充分展现了巴中市巴州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区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五年来,巴州区立足于本土文化、本土故事、本土人才,积极打造有叫得响、传得开的地方戏曲精品剧目60多件。其中40多件作品荣获国、省表彰,少儿清音《开学第一天》获全国群星金奖,四川清音《中华医药》荣获全国曲艺大赛一等奖,《新官上任》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观众最喜爱的十部小戏”,四川清音《竹颂》获全国“观众最喜爱的十部曲艺”奖。

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剧照传承普及戏曲

巴中市巴州区四小音乐舞蹈老师李潇潇于2016年加入《望红台》的排练。“我以前是学习民族舞的,对戏曲不是十分了解,参加《望红台》的排练、演出,让我更加喜欢戏曲,我一定将巴州戏曲传承下去。”李潇潇说。

“所谓传承,一方面是在技艺上,年轻演员通过学习老艺术家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从学会表演到走上舞台,再到更大程度上的成长;另一方面则是打造平台,进行普及传承,让更多的人喜欢。”徐丹说。

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坚持“为百姓搭建舞台,把舞台交给群众”,按照开发、保护、研究、展示的总要求,统筹谋划文化工作、搭建传承平台,有效解决了地方戏曲发展保障难、传承难、品牌难、人才难等问题,利用“反弹琵琶”的方式务实推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以前想表演没有场地,想学习没有道具,戏曲传承首先面临的就是阵地、设备问题。”巴中市巴州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传承戏曲,平台优先,为此巴中市巴州区选择在地方戏曲文化氛围浓厚、乡镇场镇相对集中、戏曲文化活动开展方便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集中打造乡镇戏曲保护传承基地,配齐唢呐、乐鼓、连厢、金钱板等戏曲器材,并实行常态化免费开放。

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学校兴办、院团参与”的原则,在巴州城乡中小学、老年大学集中打造戏曲培训学校,在学校分别建立清音传承班、川剧艺术班,依托“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开展戏曲培训活动。

当然,“关门自唱”不利于戏曲的创新和发展。为此,巴中市巴州区立足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依托“周末剧场”“秦巴曲艺讲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积极开展戏曲对外交流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文艺精品进巴中活动,提升地方戏曲展示交流水平,让地方戏曲传承、交流有平台,扩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以前在乡镇生活,闲暇之余就是打麻将,没有其他娱乐活动,而今我们学习了戏曲,丰富了生活。”化成镇村民李秀莲高兴地说,以前是想跳舞都没地方,现在不仅有宽敞的场所,还有人教授。

四川清音《革命种子结苞苞》剧照培养戏曲人才

从事戏曲表演既苦又累,如何避免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传承上的青黄不接?巴中市巴州区有的放矢、多措并举。

戏曲传承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在多年连续实施的人才战略工程中,巴中市巴州区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改革,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组建了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构建了以区专业团体为龙头的地方传统戏曲人才“洼地”。

在这片人才“洼地”,巴中市巴州区全面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和从业资格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对文化系统干部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使用,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选拔培养了一支德艺双馨的戏曲专业人才队伍;开展十佳民间特色艺术项目、十佳业余文艺团队、十佳文艺骨干评选活动,地方戏曲人才“洼地”集聚功能日渐显现。

“表演再放松一点,脸部表情丰富点,效果会更好。”在排练室,一位戏曲前辈正在认真指导一位青年戏曲演员。为了后继有人,巴州区采取以师带徒,开展地方传统戏曲的传、帮、带活动,通过老艺人的传授,让年青一代继承下去;选派优秀戏曲人才到专业院团学习,确保巴州传统戏曲推陈出新。

目前,巴中市巴州区建成曲艺普及传承基地23个、戏曲培训学校11个,组建城乡群众戏曲队伍40余支、8000余人,学校戏曲队伍11支、1100余人;加快推进地方戏曲传承队伍的“种”“送”对接,实现了全区地方优秀传统戏曲后继有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