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原君門下食客三千,根本不知道有毛遂這麼一個人。平原君十分相信毛遂的才能,覺得他能像去年一樣,力挽狂瀾,故此,對能征慣戰的將軍們視而不見,心中只有毛遂,向趙王力薦毛遂擔任前敵總指揮。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好的領導能夠依據手下性情,擇其所長,避其所短,人盡其才,這樣才能成就大事。如果領導用人,不考慮合不合適,根據自己的喜好,恣意行事,把不合適的人放在不合適的位置,就會引發出一系列的悲劇。

優秀的領袖人物,即使是販夫走卒之流,用對了地方,也能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垂青史。比如宋江,他手下的一百零八將中,有前宋朝將領,有財閥,有教書先生,有和尚道士,甚至有小偷,強盜,但宋江都用對將領。若不是宋江胸無大志,有意招安,否則還真不知道能幹出一番多大的事業呢。


而戰國時期的毛遂遇上平原君,卻說不上是幸事還是悲劇了。

最初只是趙國平原君門下一名極爲普通的門客。說他普通,是他到平原君處已三年了,仍然庸碌無爲,默默無爲。平原君門下食客三千,根本不知道有毛遂這麼一個人。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以迅雷不及耳之勢圍住了邯鄲。在這危急時刻,趙王預備聯楚抗秦同,將遊說楚王的重任交予以平原君。

平原君想在幾千人的食客中精選二十名擅長遊說的食客協助自己前往楚國。他挑人,自然挑那些有名氣自己又熟悉的活躍分子。十九個名額很快就滿了,他正拈着鬍鬚沉吟最後一名人選之際,毛遂急了。

“錐出於囊”的時候到了!他可不能任由這個機會白白失去,疾步上前,對平原君大聲說道:“"如臣者,不識可以備數乎?”


他的聲音洪亮,目光炯炯有神,一下子吸引了平原君的注意力。

問起姓名來歷,毛遂利索答道:”臣姓毛名遂,大梁人,在您門下當食客已經有三年了,可咱不能光喫飯不幹活,這不,向您自薦來了。“

平原君覺得這個人頗有膽識,在自己這個大領導面前不卑不亢,言行舉止有度,再稍加考問,結果相當滿意,當即點他爲最後一名人選。

毛遂並沒有辜負平原君的信任。楚王與平原君會面時,別人都唯唯諾諾含糊其辭,唯有毛遂抓住機會,抱劍上前,口若懸河地向楚王陳說利害,以滔滔雄辯和精妙論斷,說服了楚王。

趙國得以與楚國聯合結盟,共同抗秦。兩國出動聲勢浩大的軍隊,合而圍之,挫敗了秦軍的多次進攻,聲威大震,士氣猛增。從此,毛遂聲名大振,得到“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然而,毛遂自薦的壯舉,反倒爲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次年,燕軍派大將軍慄腹領兵大舉進攻趙國。趙王大急,趕緊召平原君商議抗燕大計。平原君十分相信毛遂的才能,覺得他能像去年一樣,力挽狂瀾,故此,對能征慣戰的將軍們視而不見,心中只有毛遂,向趙王力薦毛遂擔任前敵總指揮。


趙王大喜,他對毛遂也非常有好感,立刻召見毛遂。

毛遂很有自知之明,委婉推辭道:“不是我毛遂怕死,實在是我才疏學淺,對統兵之事一竅不通,不敢誤了軍國大事。我可以做馬前卒,爲趙國浴血奮戰,馬革裹屍,在所不辭,但我萬萬不可以當大將統領三軍。”

趙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薦,才情高邁,雄心勃勃。如今正是建功立業之際,何故退縮,扭捏是小女子所爲,你乃大丈夫,是國家的棟樑和典範。”

毛遂試圖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王:“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千里馬一日千里,卻抓捕不了老鼠,我有三寸不爛之舌,外交和談判定當仁不讓,仗劍統兵卻實非我所長。”

不原君面子上下不來了,很不高興地說:“去年你意氣風發,向平原君當面自薦,如今卻又這麼謙虛,莫非你是愛惜羽毛,生怕戰事不利影響自己的聲名嗎?”

“聲名這東西是虛的,我豈敢拿國家存亡當兒戲,大王另選他人吧,不能讓我毛遂誤國誤君,成爲趙國的千古之罪人啊”毛遂長跪不起。

羣臣看了看趙王,又看了看毛遂,一齊上前,遊說毛遂接受任命。

趙王見此,越加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了。不論毛遂怎麼推辭,仍然一意孤行,任命毛遂爲帥。


毛遂這個外交家被逼掛印上陣,當了統帥。與燕國戰爭中,毛遂雖然竭盡其能,求賢若渴,虛心採納手下意見,視士兵如子,打起仗來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燕國整頓軍備多年,猶如出山猛虎,哪裏是匆匆集結的趙軍所能抵抗的?自然是一敗塗地。

面對殘酷的戰場,面對着殘兵敗將和無數死屍,毛遂心如刀割,仰天長嘯:“我還有何臉回去面見大王和家鄉父老啊!”

巡視了一番所剩無幾的軍隊,毛遂避開衆人,走進了一片遮天蔽日的樹林,在一棵大樹面前,拔劍自刎。

一代傑出的外交家,就這樣死在了沙場之上。


毛遂的悲劇不是第一次發生,也絕不是最後一次。原本他可以做一個堪比蘇秦的外交家,卻被民意裹挾、被君臣厚愛所累,趕鴨子上架,成爲一名他並不擅長的統帥。如果趙王是一位明君,能夠適度量才,讓合適的人呆在合適的位置,那麼毛遂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