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完善國有經濟功能 促進國有經濟發展

  來源:經濟參考報

  劇錦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國有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國有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定位和角色相應發生轉變,活力、影響力、控制力不斷提升。概而言之,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發展階段、科技發展水平、市場競爭程度等內生性地確定了國有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定位和角色。

  國有經濟的功能性質

  對國有經濟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展歷程的考察,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幾點看法。

  第一,國有經濟的主要功能取決於其在我國經濟所處地位、扮演的角色,其功能發揮的狀況則與自身能力的強弱直接相關。

  第二,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國有企業產權制度和公司化都離不開民營經濟的參與。

  第三,由於國有經濟的地位、角色和能力是在經濟運行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國有經濟的功能也具有明顯的動態性和內生性。

  第四,國有經濟通過自身實力的壯大支撐着社會主義制度;通過發展公益性、基礎性產業爲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公共品的支撐;通過控制關鍵產業、發展基礎性科技爲影響我國產業發展方向與節奏和技術進步提供支撐;通過進入和退出優化產業與區域經濟結構。由此,國有經濟的功能具有基礎性。

  第五,國有經濟除了在經濟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外,還通過參與國防工業和與廣大民衆福祉密切相關的各種社會福利事業,發揮着增強國防能力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因此,國有經濟的功能又具有廣泛性。

  促進國有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爲了進一步發揮、完善國有經濟的功能,我們應該在深刻認識國有經濟基本性質、深刻認識非國有經濟的地位與作用的基礎上,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第一,將混合所有制作爲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目前我國提升國企產權配置效率的重要方面。我國政府已經就混合所有制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現在已經進入貫徹落實階段。要針對混改推進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比如,企業領導人缺乏改革動力,民間資本缺乏參與信心等集中施策。我們建議應將企業改制進度作爲重點考覈指標,對於長期不能推進企業改制的企業領導人要進行問責,甚至撤換,選拔那些勇於和善於改革者進入企業的領導班子。

  第二,將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造和強化黨的領導協調推進。首先,全面推進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造。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公司制。要藉助混改全面推進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造,按照分類改革的原則,對處於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實行從集團到下屬企業的全面公司化;對處於非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可以搞國有獨資公司。其次,調整公司治理結構,使黨的領導在企業治理中真正落地。要認真總結“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的實踐經驗,使得黨委與董事會、紀檢委與監事會等真正融合起來。再次,合理配置控制權,激發民營資本參與混改的積極性。通過保護民營資本在參與國企混改中的法定權利,讓它們擁有依據所有權形成的相應的話語權、決策權以及剩餘收益的分配權。要引入更多的獨立董事,減少政府官員在董事會中的比例,使得董事會具有更廣泛的社會代表性和獨立性。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在所有利益相關者充分醞釀的基礎上達成新的公司章程,並詳細規定各方的權責。

  第三,優化國有經濟的產業配置和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首先,國有經濟的產業再配置是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的重要內容。必須順應從競爭性領域退出,進入基礎產業的基本取向;目前要警惕國有經濟再度向競爭性領域擴張的動向,鼓勵各類企業展開全面競爭;通過消除各種進入壁壘,將非國有資本引入基礎性、壟斷性產業領域。其次,提升國有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藉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合併同類項”的方式,將國有企業業務相近、優勢互補、有利於資源優化配置和比較優勢最大化的企業整合在一起;通過兼併、重組進一步減少國有企業的數量,特別要清除那些垂而不死的“殭屍”企業,壓縮產能過剩,降低槓桿率,解決那些長期經濟效益欠佳國有企業的生存問題;以創新能力爲標準,着力形成企業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國有企業的競爭能力。

  第四,以“授權經營”爲突破口,提升國資監管、運營效率。要按照投資公司、運營公司的功能定位劃定各自的業務範圍,比如投資公司主要關注國有經濟的戰略性產業配置,注重那些具有長期風險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而資本運營公司則應按照投資回報率原則進行多領域靈活投資,無需限定其產業範圍甚至可以跨越所有制的界限。可以在借鑑新加坡淡馬錫模式的基礎上,將一些非國有資本吸引到兩類公司之中。

  第五,注重對企業家的激勵與保護。企業家精神是稀缺資源,而國有企業的企業家精神就更爲稀缺。現實中大量案例表明,凡是充滿競爭活力的國有企業都與其有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和團隊直接相關。這些企業家對國有企業的事業抱有極大熱情,擁有豐富經營管理企業的經驗,具有強烈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寬闊的國際視野。我們需要爲他們的各類創新、創業活動營造更爲寬鬆的環境。當然,也要通過諸如股權、期權等物質激勵以及政治、聲譽等精神激勵,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他們的各種潛能。

責任編輯:蔣曉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