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这历史学家对导致李唐王朝倾覆的因素总结。其中,作为桂林之祸的根源,南诏一贯被史家描述为野蛮落后的边区奴隶制政权。其在广西等地的军事扩张,也被归结为掠夺奴隶的本性使然。

可如果能抛开五段论的有色眼镜,我们却立刻能看到一个极为精唐的南诏!

鲜卑王朝的入关学

隋朝与唐初 西南各地都没有被整合起来

早在唐朝初年,西南大地就分布着两股势力,包括滇东的爨氏豪强与滇西的河蛮、六诏等部。前者源于汉朝时迁入的移民大姓,以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爨体字而闻名。但由于长期同西南夷融合,又多少抗拒新朝教化,以至于自己的姓氏都被直接批判为蛮族代名词。后者则长期远离中原辐射,倒是受到南下的氐人影响。于是将首领为“诏”,又习惯于将勋贵叫做“酋望”。其中,发源于云南保山的南诏,更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渔猎部落。

因此,唐朝能放心大胆地扶植看这个不起眼小弟。意在化外之地打入一根楔子,以便驱逐吐蕃势力及其走狗。这种套路绝不新鲜,是长安宫廷惯用的操纵胡将开疆土传统。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心大到让曾是劲敌的突厥和高句丽人打下手也在所不辞。

爨氏源于汉代迁入南中的大姓 有着较高的汉文化造诣

于是,南诏在向大唐表示效忠后,顺利获得正统朝廷的扶持。甚至还抄起了制度答案,搞出类似府兵制与均田制的本土乡兵和授田律令,让明眼人都能瞬间将之看穿。结果也亦如鲜卑化的师傅打倒了同门师兄和南方门阀,南诏人先后征服了作为同类的洱海五诏、河蛮与盘踞滇东四百年的爨氏。成功从村长升为省长,并宣告看隋唐内亚模式对汉晋旧制的最终胜利。

然而,眼看新的鲜卑命运共同体即将建成,大唐与南诏的友谊小船却迅速被掀翻。原因则是长安来的官员对自身地位过于沉迷。公元794年,姚州都督张虔陀就企图强行非礼前来拜会的南诏王妃。以至于发现自己被绿的南诏王阁罗凤怒而发兵,酿成悲剧性的天宝战争爆发。转投吐蕃的南诏不仅击退昔日祖师,还借机再次扩大地盘,准备将入关学践行到底。

早期南诏不过是众多部落集团的一份子南诏国的抄答案成绩

南诏壮大 是双方起冲突的最根本因素

传统的中原史家认为,主要是张都督的痴汉行为导致两国结仇。但《南诏德化碑》给出的理由则更加五味俱全。主要集中在张虔陀横征暴敛和地方事务的野蛮干涉。显然,双方都有意让自己蒙羞的事实进行所回避。从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在于南诏因为抄答案而兼并爨氏,实力早已翻倍数论,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渺小部落。以往并不起眼的羞辱压榨,这才就变成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相比于过于作死的张虔陀,同在边关供职的下级官员郑回就走运许多。他被南诏军将王乐宽俘虏后,因知识水平甚高而受到阁罗凤赏识,荣升清平官(宰相)兼王室教师。甚至经其说媒,成功当上王乐宽的妹夫,获赐新姓名“王蛮利”。这类倒插门至今仍是云贵川一带的风俗,姑爷被迫改姓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丑事,反而可以靠丈人的显赫家室沾光。

南诏德化碑的拓本

完成逆袭之路的郑回,也最终与唐朝的剑南节度使韦皋配合。一起推动南诏回归大唐,的结束战争运作。但也并非像许多学者所言,是由于他多么渴望回归大唐,而更多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结果。

毕竟,孟子就认为做帝王老师才算得上士大夫的人生巅峰,孔子也认为礼崩乐坏时应求学问于四夷。郑回已的下一步就是恢复儒家理想中的君臣体系,将南诏出兵处决张虔陀解释为清君侧,算得上是抄袭更老先贤的周礼答案。因此在历史的某个特殊阶段,这位投靠外番的贰臣反倒是容易在中原记录中保留较好名声。

比较稳定的南诏王国版图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抄答案也开启了南诏国的集权化进程

虽然《蛮书》等中原文献记载郑回为清平官之首,但却得不到《德化碑》落款处的官员名单应证。有人据此觉得是中原刀笔吏在为同胞贴金。更有可能是阁罗凤的孙子异牟为继续抄大唐答案,开始进一步的大搞集权改制。

首先便是宫廷决议集团王族化与文官化。这些重要职位原由大军将、清平官等十多人组成。改制后便削减为清平官3人,分别称坦绰、布燮和久赞,其中又以太子充当的坦绰为首。至于带兵打仗的大军将,则被迅速降格为只是虚衔的“试官”。

南诏的集权化也伴随着对重臣的清理

其次就是官僚权力的分化和官僚集团复杂化。南诏原有相当于李唐六部的六曹,却在改制后为九爽取代,又被增设了诸多新的职位。目的无非就是削弱单个部门的权力,让更加松散的官僚们必须服从王室统御。

其三还有对军队的控制强化。南诏的军制原本设总佐、理人官等职务,以东南西北四面组织力量。稍后却开始仿唐府兵制中的4级折冲府,将其分属大府、中府、下府和小府。结果,乡兵制彻底脱离原有的蛮族部落兵色彩,成为官营府兵制的绝好翻版。

南诏也开启了军队去封建化进程

这些答案多半是受来自中原的老师郑回影响。恩师也很可能借力打压文武勋贵,从《德化碑》时代的老幺升为老大。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郑回给南诏抄来的秦制答案,最后为日后大唐与南诏的灭亡都埋下祸根。

不过,南诏的抄答案进程还未结束。异牟寻之孙就认为父子联名过于蛮夷,于是改名丰祐。但乱抄答案的恶果就一旦有野心家上位,那么能用来预防祸国殃民的机制都不复存在。

完成集权化的南诏 已不再具有强大的纠错能力同归于尽的命运共同体

一度扩张到安南等地的南诏最大化版图

丰祐之子世隆登基后,设法做掉了权臣王嵯巅,借此打压以王郑家族为首的贵族。他还比老爹更进一步的在名字上做手脚,故意改名世隆以冒犯唐太宗和唐玄宗名讳,依靠这番碰瓷让自己被长安宫廷取消册封。

世隆立刻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西川、安南、邕管和播州,试图重演入关套路。但事实证明他根本没有复制先辈成功的能力。例如一边求和,同时却加精速度进攻,使得外交运作根本不能取信于长安。再如进安南和邕管时,企图以唐朝边官用一斗盐换当地蛮族一头牛为剥削罪证。结果却是前脚用完带路党,马上就大搞屠城聚敛财物资源。

高骈强化的成都城防 抵御了世隆的入关企图

此后,世隆的攻势就不断为唐朝名将髙骈所以挫败。他反而愈发不计民力的进行动员,发展到用壮妇耕田,以便使少年全部从军。直到自己在33岁那年,才因暴毙于军中才停止了亲自指挥,可南诏即将面临的危机才刚刚开始。新继位的隆舜再度申请回归李唐并获准和亲,但派去迎亲的三位清平官却都被高骈毒杀。失去重臣约束与支持的君主也更加骄奢淫逸,时常顾不得打理朝政,让原本要恢复元气的南诏彻底断气。

最终,郑回的后代郑买嗣借机篡位。先后弑杀隆舜、舜化贞二帝,将蒙氏一族彻底屠灭,顺便建立其自己的大长和国。但他也继承了先祖抄答案的集权成果,继而学世隆入关加重云贵川人民的灾难。最后收获的还是被新一轮篡位者所推翻。唐朝士兵也因不满常年征战而哗变,并酿成可怕的黄巢之乱,使双方共同迎来垮台厄运。

吸取教训的大理和北宋 维持了长期和平

多年后,分别经历乱世的西南与汉地才再次盼来太平。此时主政的段氏与中原赵家人都在独立思考,都得出不能重蹈覆辙的唯一结论。于是,大理国改行封建领主制度,坚决不再沉迷入关式的扩张迷梦。宋朝也放弃让西南夷下跪的执著,留下“宋掷玉斧”的佳话。两方的相安无事,无疑就是万民之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