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联诗句: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通俗浅显,像是从《论语》上直接抄下来的。

作者是北宋的第一任宰相范质,这诗和他的人一样朴实诚恳,这就是此人的作风。

01

后周显德七年(960),周世宗柴荣刚去世没多久,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在位。

正月的一天,早朝还没散,宰相范质正在办公,突然殿外传来铠甲刀剑撞击声,闯进来一队军人。

为首的是大将潘美,当众宣布:将士们已经推举点检赵匡胤为天子,请大家做好迎接准备。

范质踉踉跄跄地走下大殿,一把抓住同事王溥的手,声音颤抖地说:“仓促之间就这样派遣将士们出征,这都是你我的罪过啊!”

指甲掐进王溥皮肤,血都流了出来。王溥闭上眼,一言不发,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冒出。

将士们挟持着范质、王溥、魏仕浦等后周重臣去见赵匡胤。

赵匡胤哭着对范质等说:“周世宗对我恩重如山。现在我被六军将士们逼迫,不得已这样做。对不起天地啊!你们看怎么办?”

几个人还没回答,大将罗彦瑰拨出雪亮的腰刀,厉声叫道:“我们这些人没有主心骨,今天必须立个新天子!”

赵匡胤急忙呵斥道:“不得无礼!”

但老罗依旧在边上虎视眈眈。红脸也唱了,黑脸也来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吧!

范质最后质问赵匡胤一句话:“先帝对你像儿子一样,你怎么做出这样的事?”

赵老二匡义没哥哥沉稳,当时就哭了。

范质明白大势已去,看王溥、魏仁浦等都去拜赵匡胤,不得已也下跪行礼。

范质说既然赵匡胤是受后周的“禅让”,就该礼遇后周皇室柴家。这一点赵匡胤毫不含糊地答应了。

于是举行禅让大典,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宋。“黄袍加身”这出戏,演得非常出色。

兵权在手的赵匡胤率大军出征辽国。走到陈桥驿,将士们说现在天下这么乱,没有一个成年的皇帝,怎么治理天下?

大家拿了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万岁声中,把赵匡胤拥立为帝。赵匡胤相当了不起,约束住将士们,回兵京城,秋毫不犯。

只有将军韩通想召集人马对付赵匡胤,被杀。其他百姓安宁,市场上的买卖照旧,就这样不流血地开创一个新的王朝,的确是个奇迹。

比起五代以来改朝换代杀人如麻,血流成河的惨状,大宋的和平过渡,高出何止一筹。

老赵遵守自己的诺言,对后周柴家非常优待,赐他们“丹书铁券”,永远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用刑。

《水浒》中小旋风柴进,就是柴家后人,有钱有势,相当派头嘛!

02

宋朝建立,为了稳定人心,许多原来部门的人都没有变换 。

范质、王溥等人还是原职,辅佐赵宋。范质成为宋朝第一任宰相。范质的本事大家公认,是个宰相的料。

五代梁、唐、晋汉、周,范质是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的进士,主考官是大才子和凝。和凝非常欣赏范质的才华,以为是将来中兴中原的栋梁之才。和凝自己中进士时第十三名,所以把范质也定为第十三名。

和凝当过宰相、太子太傅、赐爵鲁国公;后来范质的功名和他一模一样。世人把这事叫做“传衣钵”。

石敬瑭建立后晋代替后唐,宰相桑维汉,很器重范质。相当长时间都把范质带在身边作助手,培养他的全局观和政治手腕,让他渐渐成长为政务高手。

石敬瑭死后,侄儿石重贵继位。小石准备派刘知远等十五员大将出征。

当天晚上,值班的翰林学士只有范质一人,小石命令把学士们召集来写诏书。

范质说:“天这么晚,城门都关了。再把大家叫来,只怕走漏消息。”

于是单独起草诏书,用词达意,文体漂亮。成为大家公认的文章好手。

大将郭威四处讨伐天下,每每读到朝廷的诏令,言简意赅。

打听到是范质手笔,非常欣赏,大为赞叹:“真是宰相之材!”

汉代晋,郭威又起兵打倒汉家,称大周皇帝。范质为避战祸,躲藏在民间。郭威派了大批人马四处寻找,终于找到范质。

正值大雪天,漫天飞雪,衣裳单薄的范质哆哆嗦嗦,郭威抢上前去,脱下自己的貂袍给范质披上。范质开始为大周服务。

03

梁唐晋汉周这五十年乱世,郭威算是个不错的帝王。

在他的努力下,后周渐渐国富民强,为后来的柴荣、赵匡胤一统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无子,死时把皇位传给义子柴荣。特别交待他:“范质、王溥二人,才华高,能力强,你要拜他们二人为相。我就是死也放心了。”

柴荣很器重范质,继位没多久就拜范质为相,成为周朝的重要大臣。

范质依旧手不释卷地读书,说:“当宰相的肚子里没点料,真叫不学无术喽。”

柴荣是位英明勇武的君王。他表示要用十年征服天下,十年养护百姓,十年让天下太平。三十年的时间内,还天下人一个清平世界。

可惜他只在位六年,也就是在这短短的六年内,后周境内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大地欣欣向荣。

西败后蜀,取四州;南破南唐,取淮南十四州;北摧契丹,取二州三关。后周的禁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军事力量。

柴荣了得,不过性子急,也下得了狠手,杀了好几个有本事的大臣。

大臣窦仪是攻打南唐时的后勤总管,工作上出了差错,延误了时机。柴荣非常生气,把他抓起来。

范质知道情况危险,硬闯进宫中见柴荣。

柴荣也知道范质是来替窦仪讲情的,铁青着脸,站起来就想走,被范质拦住。

范质说:“窦仪这样的大臣,因为小过错,陛下您就想动大刑,这可不行。”

见柴荣怒气依旧,范质摘下帽子,跪下道:“我身为宰相,不能劝阻皇帝的怒气,让大臣死于非命。还有什么用?”

柴荣为他动容,回到座位,立即下令赦免了窦仪。范质兢兢业业辅佐柴荣,振兴国家。

他主持编写了《显德刑律统类》,审定法律,明确定性,是相当全面的一部刑事法。后来宋朝的法律多来源于此书。

柴荣对范质托以心腹之任,死的时候,把儿子柴宗训交待给出他,封为秦国公。

不到半年,却让赵匡胤抢了皇位,范质不得已又为他服务,心中的痛苦是抹不去喽。

​04

范质曾和同事们开玩笑说,一个人能鼻子吸三斗醇醋,就可以当宰相。这和俗话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意思。

一句话,肚量要大,忍常人所难忍。

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说,哪个男人的胸怀不是委屈撑大的?

只不过赵宋替代了范质效忠的后周,老范努力为国家出谋出力,推荐了赵普、窦仪等一帮人上位。

宋太祖赵匡胤了解范质的能量,对他尊重有加。

但范质、赵匡胤昔日都是柴荣后周的大臣,一文一武辅佐他。料不着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昨天的同事,今天是顶头上司,还是至高无上的上司!

范质感觉特别别扭,面对赵匡胤总不自在。

宋太祖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是排在前几名的好皇帝。雄才大略,宽厚大度。自然眼光很高远,洞察人心。对范质的纠结心理非常理解。

但天下刚刚换了主人,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也愿意为新政权工作,能力是公认的高级公务员,自然就让他们留下来。

唐代延续到五代,宰相和皇帝讨论政务,大殿上都有宰相的专位,告辞时皇帝还赐茶,以示慰问。

范质等三人把和赵匡胤相处论政视若畏途,所以都把事务工作写在本子上,交给老赵了事。

范质找个理由开脱:“这样免除掉平庸的论调。让臣子们更好地秉承皇帝的圣意。”

赵匡胤同意大家写好本子缴上来,让他仔细看。大臣们都写本子了,不讲话,干脆这大殿上宰相的位子就撤去了。

这以后中国的朝堂上,就只有皇帝一个人坐着,其他人都站那儿了。这个尊重相位的旧仪式,居然就这么给停止运行,殊为可惜。

为宋朝工作三年后(963),赵宋的天下进一步得到巩固,范质三人罢相,赵匡胤的心腹赵普上位。

次年范质去世,告诫儿子:第一不要向朝廷申请谥号——这可是大臣们一生最想要的东西。(如范仲淹谥号文正,称范文正公,是个大荣耀)第二不要立墓碑。

这个多少反映了范质愧对柴荣的心理吧?

宋太宗赵匡义评价范质:是宰相中最廉洁、最循规蹈矩的一位。唯一的缺点是欠周世宗(柴荣)一死。最为无情帝王家,这话比较刻薄,但也真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