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遼瀋戰役爆發前,國民黨在東北屯兵50餘萬,並且有新一軍、新六軍這樣的精銳主力,但分散在長春、瀋陽、錦州這樣相互孤立的三個據點之中。此時的在東北的人民解放軍兵力已經達到了100萬人,武器優良,士氣高漲。中央軍委經過研究決定,先打錦州,切斷國民黨軍與關內的聯繫,然後再各個擊破。

人民解放軍的這一戰略決策,完全出乎蔣介石的預料,他沒有想到解放軍會長途奔襲錦州,同時也過分相信了自己所謂的精銳之師,對人民解放軍的實力估計不足,所以既沒有制定增援計劃,也沒有及時的從錦州撤退,直到解放軍開始攻打錦州後才如夢初醒。

但當時在東北的衛立煌面對解放軍進攻錦州,猶豫不決,只想着自己瀋陽自保。等到9月28日,當解放軍的炮彈已經落到了錦州機場,國民黨軍已經無法實施空中增援之時,蔣介石在與美國軍事顧問巴大衛研究之後決定,在9月30日飛往北平督戰。

蔣介石抵達北平後,一方面決定在錦州以西由12個師組成東進兵團,交由第17兵團侯鏡如指揮,主攻塔山,增援錦州。同時要求衛立煌率部從瀋陽撤出,全力馳援錦州。但衛立煌和廖耀湘等均反對傾巢而出馳援錦州,尤其是衛立煌堅決要求以不變應萬變,靜待關內增援,認爲瀋陽主力盡出後恐遭到截斷,而被各個擊破。

但蔣介石根本聽不進去,決定親自從大沽乘船前往葫蘆島召集訓話,強調此次軍事行動的重要意義。在從北平動身乘船前往葫蘆島之前,蔣介石還專程前往了盧溝橋進行參觀。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照片,便是1948年10月初,蔣介石參觀盧溝橋時的照片,這也是蔣介石一生之中,最後一次前往盧溝橋。

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蔣介石在幾名隨扈的陪同下,慢步走上盧溝橋,看着兩邊的石獅子,在橋東頭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前久久站立,望向遠方。

對於喜歡寫日記的蔣介石來說,一般每到一地參觀後,總是會在日記中寫下點什麼,但對於這次參觀他卻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筆者認爲蔣介石之所以在這個時候選擇前往盧溝橋,是因爲這裏曾經是全面抗戰的起點,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就是從這裏一步一步走向了勝利。蔣介石在遼瀋戰役打響後,在準備動身前往葫蘆島鼓舞士氣之時,特意前往盧溝橋象徵意義不言而喻。他可能認爲這次也能如11年前那樣,自己能夠贏得最終的勝利。但這時的蔣介石,內心也是極度煩悶和不安的,錦州被圍,如果不能增援解救,那麼東北戰局將就此急轉直下,失去了東北意味着什麼,蔣介石心中其實很清楚。所以他因爲心情不快,纔沒在他的日記中留下這次盧溝橋參觀的任何文字記錄。

但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他的對手變了,自己的角色也變了。他不再是那個振臂高呼,全國響應的領袖,而是代表着一個腐敗,被人民拋棄的政權,他的最後一次盧溝橋之行,並沒能給他帶來好運,而是從這裏一路敗退到了臺灣,再也沒能回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