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徐州會戰後期,日軍第1軍第14師團在土肥圓賢二的率領下,按照華北方面軍的命令,在豫北地區逐漸向東移動,伺機渡過黃河,切斷隴海鐵路,進而截斷中國第1戰區與第5戰區之間的聯繫。

4月28日,第14師團下屬的酒井支隊從新鄉出發,5月8日抵達濟寧,5月9日進犯鄆城,以掩護第14師團主力渡過黃河。當時負責黃河南岸防守任務的正是由李必藩率領的第20集團軍第23師。

當時李必藩的第23師要負責黃河南岸100多公里長的防禦,可以說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而且在鄆城,李必藩的第23師與酒井支隊發生了交火,最終敗下陣來,鄆城失守。隨後5月12日,日軍第14師團主力渡過黃河,第1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急令“着李必藩、王勁哉即率所部在鄆城、鄄城一帶地區實行妨礙敵人之渡河及襲擊敵之後方, 絕對不準退過嘉祥、鉅野、菏澤、臨濮集之線以南, 否則以軍法論罪。”還特別強調“李必藩尤應戴罪圖功, 率所部死守菏澤城, 倘有疏虞, 定行軍法從事。”

程潛的這道命令是極其嚴厲的,但當時的李必藩在鄆城與日軍交手撤退後,收容聚集起來的兵力也不過1個旅,哪裏有能力擔當如此重大的任務。

土肥原賢二在渡過黃河以後,便直撲菏澤。5月13日,李必藩的部隊大多都是剛敗退下來的殘兵,戰鬥力原本就不足,再加上王勁哉的新35師根本不能予以配合,李必藩的第23師官兵除了犧牲之外,大部在戰鬥中潰散。

李必藩見大勢已去,自己已經無法收拾戰局,便在軍用地圖空白處寫下了“誤國之罪,一死尤輕,願我同胞,努力殺賊”的遺言,隨後舉槍自盡,以身殉職,時年47歲。

李必藩的自殺殉國,在當時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各大報刊紛紛用醒目標題報道了他犧牲的消息。當時的國民政府追贈李必藩爲陸軍中將。

1938年5月18日,李必藩的靈柩運抵武漢準備運回湖南嘉禾老家安葬,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武漢爲李必藩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在靈堂的正中懸掛着“成仁取義”的橫幅。蔣介石送去了“轉戰徐淮早識精忠能報國,同舟風雨眷懷節烈信念悲”的輓聯。包括國民黨軍政要員、中共中央、八路軍代表以及各界羣衆團體1000多人蔘加了追悼會。

在武漢市區,大街上不但紮起了悼念的牌樓,更是到處懸掛起了悼念李必藩師長的橫幅,上面寫着“恭迎李故師長必藩靈柩回鄉按奠”,“殲滅倭寇以慰李故師長忠魂”。在接到兩旁站滿了恭迎李必藩靈柩的武漢市民,人們在自家門口設起香案,上面擺放着香燭瓜果,祭奠李必藩師長的英靈。

1986年李必藩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爲抗日烈士,2009年他的名字被刻在了湖南烈士公園紀念塔上,供後人祭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