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事實證明,轟炸和侵略並不能讓中國人民屈服,反而更加增強了重慶人民的家國意識和愛國熱情,他們化悲痛爲力量,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竭誠報國,樹立起了抗戰史上堅韌不拔的“陪都精神”。隨着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大量的民衆爲了躲避戰火也湧入了這座山城,這裏也成爲了統領全國抗戰乃至整個遠東反法西斯戰爭的指揮中心。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後,隨着日軍戰火的不斷延燒,爲了爭取抗戰勝利,11月20日國民政府作出了遷都重慶的決定。“爲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遷都重慶的目的是爲了“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衆之團結,繼續抗戰,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

從這時候起,一直到1945年5月5日,重慶作爲戰時陪都,成爲了中國抗戰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莫斯科、倫敦、華盛頓一起成爲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名城。隨着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大量的民衆爲了躲避戰火也湧入了這座山城,這裏也成爲了統領全國抗戰乃至整個遠東反法西斯戰爭的指揮中心。

日本侵略者爲了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從1938年2月18日開始,對重慶展開了持續長達5年半的狂轟濫炸。侵華日軍有計劃、有準備的將重慶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區選定爲了轟炸目標,空投下了大量的燃燒彈,幾乎將重慶曾經繁華一時的舊城全部摧毀。

但事實證明,轟炸和侵略並不能讓中國人民屈服,反而更加增強了重慶人民的家國意識和愛國熱情,他們化悲痛爲力量,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竭誠報國,樹立起了抗戰史上堅韌不拔的“陪都精神”。

正如1939年5月4日,日軍從武漢起飛對重慶市區實施了連續轟炸,造成3991人死亡,2323人受傷,20萬人無家可歸。當時的《新華日報》以《用戰鬥回答敵寇轟炸》爲題表示:“敵寇的殘暴絕對破壞不了我後方抗戰根據地,絕對沮喪不了我蓬勃煥發的士氣與民心。只能更堅強我軍民奮鬥的決心,鼓勵我全國抗戰的勇氣,加強我上下一致的團結,把日寇葬送在我全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血火交流的憤怒中。”

重慶作爲一座抗戰的英雄之城,重慶人民以自己面對苦難的樂觀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樹立起了一座豐碑,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肯定,也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照片便是1941年面對日軍轟炸時,重慶的一些老照片,就讓我們跟隨它們一起去回味那段中華民族苦難的歲月。當初狂妄的日本侵略者沒能用武力征服中國,今天面對美洲某大國金毛統領和政客們的恫嚇,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又豈有屈服,任人宰割的道理?

黃桷古道

黃桷古道

老君洞

文峯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