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且以此時秦國的實力,吞併巴蜀遠比吞併韓、周容易的多。秦惠文王吞併巴蜀,收回河西之地,就像兩支利箭,牢牢瞄準了東方諸國,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堅實基礎。

面對韓國的挑釁,秦惠文王爲什麼卻選擇先打巴蜀?背後原因很深刻!

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既涉及到“合縱連橫”的時代大背景,也涉及到張儀伐韓、司馬錯伐蜀兩個方案的優劣對比。最終,秦惠文王在對比了兩個方案,並衡量了秦國本身的實力後,最終做出了英明的決策。合縱連橫的時代大背景

秦滅巴蜀,是在“合縱連橫”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春秋爭霸爲主,戰國兼併爲主,因爲各國經過變法之後,多多少少都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而在戰國七雄的隊伍中,尤以西方的秦國、東方的齊國爲最強大者。

齊秦兩國爲了取得顯著的兼併效果,積極展開了聯盟策略,從而孤立敵對國。其餘實力相對弱小的國家,爲了阻止大國的兼併,也頻繁進行了一系列的聯盟活動。在這種背景下,合縱、連橫兩種針鋒相對的聯盟策略便誕生了。
以相對弱小的三晉(趙魏韓)爲中心,南連楚,北連燕,這樣就是一條縱向的聯合戰線。向西則可以削弱秦國,向東則可以對付齊國。而連橫,則是東西聯合,由強國拉攏一些相對弱小的國家,去兼併其他弱小的國家,比如當時的宋、衛、中山等中小國家,都是諸侯垂涎的對象。
等到後期齊國衰落下去,合縱才變成了專門對付秦國。魏國在被秦國佔領了河西之地,河東、上郡的大部分土地後,深切感受到了秦國的威脅。因此魏惠王積極拉攏韓、趙、燕等對付秦國。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秦國去攻打韓國,自然會引發魏、趙等國的連鎖反應。張儀伐韓的方案

公元前316年,位於秦國西南的苴國與巴國交好,這引起了蜀國的不滿,因此蜀國伐苴國,而苴國、蜀國都派人向秦國求援。在這個節骨眼上,原本處於弱勢的韓國竟然敢進攻秦國。於是,在先伐蜀還是先伐韓上,秦國內部產生了分歧。

張儀過多地看重了連橫的作用,他主張和楚、魏交好,讓楚國從南面攻打韓國,魏國北面攻打韓國,秦國從西面攻打韓國。如此三面環攻,則韓國自然被滅,秦國直接殺到周天子那裏,吞併周天子的土地,逼迫周天子交出象徵無上權力的九鼎。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
因爲韓、周所處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之地。秦國佔領了這兩地,便相當於扼住了天下的咽喉,以高屋建瓴之勢逐漸吞併天下諸侯。但這樣做的風險也是極大,有些急功近利了。
張儀過分依賴於外交,這個方案實現必須靠楚、魏的密切配合才能滅掉韓國,這裏面變數太多。再者,雖然周天子已經不堪一擊,但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如果秦國敢挾持周天子,必將失去道義上的支持。而且九鼎是各個諸侯國都覬覦的東西,一個處理不好,秦國將會成爲衆矢之的。而司馬錯伐蜀的方案,則非常穩妥。司馬錯伐蜀的方案

司馬錯的想法和張儀不同,他客觀地認識到,如果其他諸侯國聯合起來攻秦,那麼秦國必將陷入危險的局面。此時的秦國,還沒有狂虐諸侯聯軍的實力。但是伐蜀則不然,可以富民、廣地、博德。秦國不僅沒有道義上的指責,而且還會受到稱讚(禁暴止亂),可以名利雙收。

吞併巴蜀,可以擴大秦國的地盤,增加財富稅收,擴充兵員。而且以此時秦國的實力,吞併巴蜀遠比吞併韓、周容易的多。顯然,司馬錯的方案更優,避免了齊楚燕趙等國援助韓、周,從而羣毆秦國局面的出現。
秦惠文王採取了司馬錯的意見,派他帶領軍隊伐蜀。蜀國被吞併後,秦國又趁機吞併巴國、苴國。從此,四川盆地區域都歸屬秦國。秦國得到巴蜀之後,有了穩定的糧倉和大後方,從此更加富強,逐漸拉開了和其他諸侯國的差距。但秦國吞併巴蜀的意義,顯然不止於此。秦佔巴蜀的重要意義
秦國吞併巴蜀,並不僅僅增加了國土,增強了實力那麼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爲秦國逐步吞併其他諸侯國,提供了更多的戰略選擇。

秦國想要東出,面臨着趙、魏、韓、楚的阻擋,魏國在戰國初期長期佔據霸主的地位,楚國更是大國,趙、韓兩國也各自有自己風光的時候。面對這麼多強勁的對手,秦國想要東出的困難可想而知。尤其是楚國,位於秦國東南,威脅着秦國的側翼。

在沒有吞併巴蜀之前,秦國對付楚國,只能從武關(今河南商南縣東南)出發,沿丹水南下。路線單調且容易被對手提前得知,補給也困難。除此之外,還要防備側背的魏、韓,以防他們背後插刀子。如今秦國吞併巴蜀,則楚國的西面直接暴露在秦國的眼皮子底下。秦國沿長江順流而下,可直接威脅楚國國都郢都。再和武關的攻擊相配合,就像兩隻手臂,牢牢鉗制住楚國。

所以,司馬錯纔有得巴蜀則得楚的論斷。這種策略是以迂爲直,得巴蜀以弱楚,伐楚以迂迴中原。這樣層層推進,最終一統天下。這樣,秦國除了東進攻打三晉之外,還可以選擇攻打楚國,從而處於戰略主動地位,達到疲弱諸侯的目的。後來,迫於秦國的咄咄逼人,齊、楚不得不組成聯盟,聯合韓趙魏倆共同對抗秦國。

綜上所述,秦惠文王之所以選擇先打巴蜀,而不是先打韓國,是因爲兩種選擇的優劣對比明顯,且受當時合縱連橫大環境的影響。先打巴蜀,可以使秦國名利雙收,且大大增強秦國實力。等到秦國在西南吞併巴蜀成功之後,反過頭來就攻打韓國,最終逼迫韓國太子倉入秦爲質,雙方纔暫時休戰。
秦惠文王吞併巴蜀,收回河西之地,就像兩支利箭,牢牢瞄準了東方諸國,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堅實基礎。想必只要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當初都會做出和秦惠文王一樣的抉擇。
相關文章